共12篇文章,约23000字。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校长治校的重要使命
上海市上海中学校长 唐盛昌
校长总是与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如DNA的双螺旋结构,两者交叉盘缠,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而贯串始终,使两者合在一起的主要因素就是学校文化。“文化”按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是“人类知识、信仰和行为的整体”,它包括语言、思想、信仰、习惯、法规、制度、技术及其它有关成分。按这一定义衍生,学校文化应包括学校所实践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由之而来的教育行为;学校所具有的独特气质与氛围;学校所遵循的规章制度与习惯;学校成员作为整体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校长在任职前有他自身的文化背景,学校(除少量新建校外)也有其自身的传统,在两者理解、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学校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发展。推进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校长治校的重要使命。
上中作为一所有140多年历史的百年老校,有着优良的传统文化,上中前身是创始于1865年的龙门书院,上中的主教育楼命名为龙门楼,其含意十分明显,不仅沿承“龙门书院”之“龙门”义,更显示“鲤鱼跳龙门”之精神。此典故在《三秦记》中叙述如下:“龙门山,……每岁春季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奋勇向前,由鱼升龙,即成为上中文化的形象标志。我任校长后,自然地接受了这一传统,于是上中的标识纹章用了鲤鱼跳龙门的抽象图案。龙门楼装修时,门厅刻上了“龙”字的115种写法,中央吊灯的支架是一条条力争上游的鲤鱼,即使建筑的基色,也以灰黄象征辉煌。环境要体现学校发展的主旨,上中的环境文化就是龙门精神的物化。
“龙门发韧进无疆,一柱中流海上。”这是上中校歌的起首两句,它写自20世纪30年代,集中反映了上中自强不息,乐育菁英的办学理念。上中的校史,就是一部一批批国家急需人才的培育史。时至今日,菁英的内涵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乐育的态度虽一如继往,但方法与手段则必须与时俱进,于是办学目标从“全国一流,国际知名”发展到“全国领先,国际一流”,学生来源从上海到全国到世界,国际部也应运而生,办学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发韧无疆,中流海上,正刻划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面貌。从这个意义上说,沿承传统是学校文化,持续发展更是学校文化。
创新一直是上中学校文化的亮点。早在20世纪20年代上海中学在课程方面就独树一帜,分设了工科、商科和普科。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更将地处当时市中心的校区卖掉,搬迁到现今的校址,创学校土地置换之先河,从此上中校园独占上海各中学校园面积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