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蝉的意象

作者:皖肥西中学 石玉成  时间:2006/12/3 16:16:5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4660
  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诗词中成了较多的描写对象。
  一、显示出时间的变化
  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给人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感。诗人常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另有“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元稹《送卢戡诗》)“红树”、“蝉”、“夕阳”、“白头”自然融为一体,落日相伴的蝉恰恰是白头之人的真实写照。加上离别之悲,是一种下降凝缩的力的运动。蝉的这一寄托,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感受,即天步悠长,人生如白马过隙,倏忽即逝的悲剧意象,蝉的这种意象,词微旨远,妙不可言。
  1、阅读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六首 其十二》,回答问题。
  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
  有人说,这首诗明写蝉,暗伤己。请予以分析。
  二、映射出悲凉的情调
  秋天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一种悲凉的情调,蝉极易渲染出一种苍凉的氛围,形成孤冷意象融入到别离远游之中。
  2、阅读许棠的《蝉》,回答问题。
  报秋凉渐至,斯夜思偏清。默守疑相答,微摇似欲行。
  有人说,诗中的“默守”、“欲行”语义双关。请予以分析。
  3、阅读朱熹的《宿寺闻蝉作》,回答问题。
  树叶经夏暗,蝉声今夕闻。已惊为客意,更值夕阳薰。
  客听到蝉鸣为何惊?
  三、赋予蝉高格之形象
  中国古代文人历尽沧桑,诸如宦海浮沉,名利追逐,市朝倾轧,世态炎凉,难免滋生出往事如梦,命运坎坷的迷惘和感伤。诗人常通过蝉的描写反映了自己失意之情,高格之情调。
  4、阅读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回答问题。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有人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中字字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请予以分析。
  答案:
  1、答案:该诗表面写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情,实质上是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无疑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2、答案:
  诗中的“默守”、“欲行”,不但写蝉,而且写人,诗人的离愁别恨寄寓于蝉身上,而蝉的孤单悲凉却是诗人的化身,而作者把这种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宇宙所拥有的孤独无助。
  3、答案:夕阳之蝉,凄恻哀惋。夕阳西下,蝉不得不离白昼而去,在凄寒的夜晚哀鸣,令人感到悲怆,而作者把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宇宙所拥有的孤独无助。“蝉”、“客”在一个“惊”字中合二为一,同在夕时发叹,在读者的艺术想象中,两者可以换位,物我感应、融为一体。
  4、答案: “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受压制。蝉如此,人也如此,二者融为一体,寄托遥深。因为上书议政事,冒犯了武则天,被人诬陷下狱。宾王愤懑之极,在狱中写下这首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