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的启发——议论文写作训练案例

作者:徐依群  时间:2006/12/14 22:37:3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947
  作文,历来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事情。尤其是议论文写作,既没有记叙文生动,又没有说明文上手方便;相反,它既需要有丰富的积累,又需要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而这两者恰恰是我校学生最为缺少的。但是,议论文写作训练是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面对一筹莫展,愁眉苦脸的学生,如何让学生从无从下手到有模有样,成为了我经常思考的问题。直到有一天,窗外的一棵树给了我一丝灵感,一丝启发……
  [过程]
  高一上学期,那天恰逢写作课。这是学生们进入高中的第一堂作文课。按照教学进度,该是议论文写作训练了。
  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打好了一定的基础。于是,我走上讲台,清清嗓子,开始提问:“议论文三要素分别指得是什么呀?”一个学生站起来无比流利地回答道:“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根据论据组合的不同顺序,我们常见的论证结构又有哪些?”又一学生站起来:“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很好!”于是,我对于议论文的基本结构进行了ppt的展示,告诉学生,全文应为总分式而本论部分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层进式等。接着就在黑板上大笔一挥:“诚信是人生第一要素——写一篇700字的议论文”。顿时,底下一片哗然:“700字啊?!”“议论文啊?!”看着学生们一张张愁眉不展的苦脸,我觉得有安慰他们的必要。于是,我说:“同学们,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了议论文的写作。今天我们的作文只不过在原有基础上将字数增加到700字而已。大家不用害怕,只要明确观点,选择一定的论据,按照一定的思路来写,不会有问题的。”话音未落,学生们又是一片哗然。
  渐渐地,教室里静了下来。我开始巡视起来。看着他们或奋笔疾书(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或抓耳挠腮,或写写停停;又看到他们写了或一段或两段的文字,我心里不禁打起了鼓:这那是议论文啊!只有一个开头还中规中矩,第二个语段十之七八写成了记叙文。我开始陷入了沉思。
  我站在窗边向外望去。正值秋天,天蓝云白。一阵秋风,一阵凉意,一片落叶。是的,落叶知秋啊!我顺着落叶飘落的方向看去。那是几棵长在路边的梧桐。在瑟瑟秋风中,挂着为数不多的黄叶的枝条微微颤抖,似乎不胜秋的寒意。我定定地看着几乎光秃秃的梧桐树,又抬头看看屏幕上的议论文基本结构,似乎有所悟。
  于是,我再度清清嗓子:“同学们,现在请放下手中的笔,和老师一起观察一下窗外的那棵梧桐树。请你们描述一下这棵树的结构特点。”满腹狐疑的学生小声议论了一会,终于有人举起了手:“老师,这棵树有一根很粗的树干,树干上有很多分枝,树叶挂在枝头!”“很好!”我对这位学生的描述相当满意。“其实,我们的议论文也就像这棵树。”我从窗边回到屏幕前,“文章的中心论点是那根很粗的树干,没有了它,文章就不存在了。而分枝呢?就是我们文章的一个个分论点。”接下来,我又让学生观察一根根分枝之间的关系。学生们发现有些树枝是直接从树干上长出来的,而有些则是长在分枝上的。“其实,我们的分论点恰恰是那直接长在主干上的分枝。这些分枝使得一棵树的层次更为清晰,用在文章中也同样如此啊!”就这样,课在我的比喻中进行着。看着学生们专心致志,频频点头的情形,我知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已经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了。下一步,就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写了。
  于是,我说:“既然我们已经清楚议论文的结构必须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那么,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在一篇文章中又应该如何安排呢?”学生们静静地看着我,所有的眼睛中都有着疑问和渴望。“想想看,怎么做,才能让文章的中心论点一目了然呢?”“放在文章的开头!”许多同学一致回答。“很好!那么,分论点呢?”学生们有点迟疑。我继续启发道:“全文的中心放在全文的开头,那语段的中心是不是也应该放在类似的地方呢?”学生们恍然:“放在段落的开头。”
  接着,我并没有要求学生们写文章,而是以“诚信是人生第一要素”为题,列二级提纲(即罗列分论点)。课后,我翻阅着作文本。虽然有些“枝条”摆放地不够协调,但至少一棵棵初具树形的“树”已出现在眼前。
  作文课教学并不是放羊式的,也应该是一步一步逐渐教会学生掌握要领的。利用身边的事物,形象地展示出议论文的基本结构远比空洞抽象的板书管用。我想,这正是一棵树给了我教学的启发吧。那么,下一堂课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将枝条摆放得更加协调。感谢这棵树。
  [反思]
  这堂课之所以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即时效果,现在想来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1、 降低了教学目标的难度,让学生不再因为难度大而产生畏惧和抵触的情绪。
  2、 以生活中的事物为例子,代替了空洞抽象的理论说教,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让学生有更为直观更为形象的体验。
  3、 与其满堂灌,不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