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新课程教育教学观的构建
作者:宁夏石嘴山市继续教育中心 植广宁 时间:2006/12/22 23:23:5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37
一、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认识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人类智能开发的研究。他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因其与我国多年来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的不谋而合而很快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认可。我国上海、北京、山东等地,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
加德纳在不断的研究中,把最初提出的六种智能发展细化为八种智能。这些智能是全人类都能够使用的学习、解决问题和创造的工具。与传统的智力理论相比,加德纳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实用的智能概念。这一智能概念取代了以标准智力测验分数对人类聪明程度的界定。该定义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
加德纳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对八种智能作了明确阐释: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逻辑—数学智能是指人能够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空间智能是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知觉到外在和内在的图像,能够重视、转变或修饰心理图像并进行思维的能力。身体—运动智能是指人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音乐智能是指人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的能力。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自我认识智能是指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自然观察者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
加德纳认为,相对于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论和智力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为准确地描绘和评价人类能力的面貌。这些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每个人的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也并非一成不变,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育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因为,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持。
二、多元智力理论对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启示
多元智力理论给高中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启示是:学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社会与学校提供学生的学习机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学校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课程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倡导教师“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在于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能的发展。“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在于努力使不同智力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高中新课程教育教学观的构建
多元智力理论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理念平台。笔者认为,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师教育教学观的构建主要应包括:
(一)课程设置多元化,开发多种智能
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多元性,且必须与社会的事业与真实的世界结合;强调智能的可变性,可以通过课程的设计,加以培养和发展。然而,传统的课程观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样,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力、主体性、创造性就无法得到发展,造成把学生的生命发展中最宝贵的精神活力和创造力销蚀。三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首先要求的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多元课程观,这既是教师适应新的课程理念的需要,也是关注学生智能发展的需要。
传统教学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而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智能的培养,这种教育的片面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公平”的观点,对于人类的多种智能应该同样对待,不能厚此薄彼。社会的多元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培养多方面的人才,要重视智能培养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作为根本目的,为多元智能而教,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开发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每门学科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每种智能在多门学科中得到培养。
(二)教学设计个性化,满足个体差异
学生个性包括学生个体的丰富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学生个体的社会性。正如多元智力理论表述的那样,学生存在八种不同的智力,而且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人各有智”,“智各有异”。基于此,教师必须树立多元学生观,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和学生个体的不同差异,能与学生深度交谈,以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态度关注不同的学生个体和性格的不同,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树立多元学习观。学生的八种智能均有同等的地位,每一种智能都有其独特的传达、接受及储存的方式。作为教师,就必须构建多元学生观,并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风格。传统教育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方式教学,用同样的规格和模式培养学生,学生们进校门时“五颜六色”,出校门时整齐划一。这种缺乏个性的教育不能体现对人才的尊重,不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教师应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地发展。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能强项,实现个性化教学。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合作教学,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发展自身的多元智能。
(三)学生评价多元化,促进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形成的评价观是把考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惟一标准。这种用分数来评价教学的方式给师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师生教与学的实际水平,不利于师生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力和教育测验应当通过多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教师应从多方面观察、分析和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和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不同的课程、教材和教法,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测验的目的不应该是对学生分类,排名次,或者贴标签,而应该是帮助教师和家长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其潜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多元的,不仅仅局限于课业学习智能的测试。从评价方式上也不能只看书面考试成绩,只注重终结性评价。通常,评价的主体也可以包括被评价者本人,自我评价有利于发展其自我认识智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学生的评价可以利用观察法,在教学情景中直接评价,由教师或学生互评;也可以用档案袋评价法。积累学生的个人作品,了解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情况,结合形成性评价,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教育功能,使教与学的质量不断提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