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词语怎么教?
作者:砀山铁路中学 张会 时间:2006/12/24 14:30:3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205
反省一下,就不难发现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对人文性很重视,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伦理教育等,对这些大的问题我们深究太多,而对最基础的字、词、句的教学却有所忽视。陈钟梁先生曾提到:当代中学生文化底蕴怎么样,某种程度上可以从他的字、词、成语掌握多少来衡量。如果一个中学生在一段长篇讲话中竟没有出现一个成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七至九年级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而且我们的教材中课后也设有词语专栏“读一读,写一写”。由此可见,词语教学不容忽视,更不能放弃。下面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略谈几点。
一、重视课前预习、课后巩固。很多老师喜欢在导入新课之后安排字词学习,但这样以来给人的感觉一是浪费时间,更重要的是好象课堂一下子脱节了,前面营造的课堂氛围也仿佛一下被冲淡了。我个人认为词语的处理没有必要作为一个专门的环节出现,也不宜花费过多时间。我们应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争取上课以前就把词语解决掉。这样在课堂上针对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随时发现问题,并且有选择的强调重点,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本学期我采用了学生写小黑板预习的方法,发现效果还不错。每篇课文学习前,由一位学生负责把词语出示在小黑板上,可以标明注音,重点的也可写出意思。具体每课写哪些,视具体情况而定。另外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一定要把课后所列词语在文中标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揣摩词语大意。如果学生能把预习工作做好,在课堂上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在学完一课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课后出现的词语有选择性的写一写,牢记其字形。在每学完一个单元后,老师可开展一次词语检测,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方式可以灵活多变。
二、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灵活处理“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所列的大多是书本中的重点词语,为学生学习词语提供了方便。但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去读,去写,还要根据情况灵活处理。有的词语很简单的就没有必要再一遍遍去写。有的词语很重要,但课后并没有列出来,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补充编写“读一读,写一写”。如《组歌》中的“心扉、翱翔、夜阑人静”,《旅鼠之谜》中的“急中生智、道听途说、若有所思”等。有的学生甚至还发现了个别词语课后列出来了,而在文章里竟然没有出现。这应该是教材编写的一个小小失误吧。通过这种做法,锻炼了学生筛选整理的能力,而且学生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了教材的编写者,很有一种参与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
三、学会归类整理
在学完一个单元或一册书之后,学生如果能对词语进行一次归类整理,收获将是很大的。我们可以进行的归类如:
1、容易写错的字。可以在每单元词语默写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默写情况,整理出自己的错别字,做成错别字小卡片,以纠正自己的错误。
2、成语积累。一册书中出现的成语应该有好几十个,很值得积累下来。需要注意的是,除现代文中出现的成语外,还应注意出自文言文的成语。如:不求甚解、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春和景明、醉翁之意不在酒、觥筹交错、水落石出等。
3、俗语积累。如《旅鼠之谜》中“天不怕地不怕”、“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当然词语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久地坚持,但是只要养成了好的习惯,相信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文时不用再有话说不出,为找不到词语表达而发愁,学生的错别字现象也一定会有所减少。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