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中的激趣艺术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2/24 22:32:0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36
一、通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写作兴趣。
没有坚硬翅膀的雄鹰是无法在广阔天空翱翔的,没有充沛精力的骏马是无法在无垠土地上驰骋的,没有丰富语句的学生又怎能在写作天地间徜徉呢?教师应结合课内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兴趣,积累丰富的语言,奠定成功写作的基础。
课内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都是学生作文的典范,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俯拾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品读,领悟、仿写,这样能使学生对语言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学生灵活应用时也会对语言的生成性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写作的欲望。我在课前的语言积累中曾把毕淑敏写的一段话提供给学生。“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我问学生喜欢这段话吗?学生很激动的说,“喜欢”。我趁机说:“你们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背下来吗? “行!”学生齐声回答。我要求学生深情地朗读,品味。不到两分钟,就有学生举手要求背诵,于是我又鼓励学生说:“其实同学们也能写出这样优美的句子,不信,你们试着仿照这两个句式写一写。”一会儿,同学们纷纷举手。“黑暗中照亮希望的一只蜡烛”“风雨中同舟共济的一支船桨”“饥饿中香气喷人的一块面包”“困窘中真心实意的一份资助”“孤独中微不足道的一丝微笑”“沙漠中清凉可口的一汪清泉”“悲伤中语重心长的一句安慰”……我满意地夸奖同学们:“你们写的真好啊!这样优美的句子可以编成名言集。”学生自信地笑了。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的延伸,也是课内活动的补充和发展。鲁迅先生说:“必须像蜜蜂一样,采过很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广泛阅读会让学生产生多种体会,生活会丰富,写作兴趣会增强。因此,课外阅读应以博览为基础,以精读为目的,指导学生勤做摘抄,多做评点,每周用固定的一节课对一周的阅读情况做小结,每堂课之前两三分钟,给学生朗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报刊杂志上的精品文章,师生互相交流读书的困惑,读书的乐趣,读书的收获。
二、培养学生的作文灵气,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的灵气是指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鲜活的材料来充实自己的文章内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以变化、跳跃之美打动读者,而不是那种看开头就知道后面的文章。如我班徐旭《落叶在思考》中写道:“微风轻拂,寂静的小路上,我漫步在凄清的氛围里。清晨的露珠仍挂在草间,轻轻的摆动,我的思绪随风飘走,在蓝天上浏览着思念的缩影。幻觉中的快乐,在天幕上,露珠中,最后,在缕缕的阳光中,拉得很长很长,所有的绿叶都是一个小小的舞台,思念的阳光,跳跃着,转动着。
又一阵风过后,我的头上,接纳了一片嫩绿的树叶:春天,怎么也有落叶?
这是一片阳光下的落叶,别的叶都饥渴地吮吸着阳光的营养,而它,却选择静静的凋零。并不是阳光下,就可以成长的。”
文章思路开阔,跳跃性大,给人以跌宕起伏之美,活泼而不呆板,新鲜而不陈旧,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思考,这就是一种灵气。
灵气从哪里来?生活。平时对生活有积累,有思考,作文时才有灵气。我们作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那些活的材料,以不同的方式告诉别人,比如课前谈话,生活交流,报刊文摘等等。让学生多读些杂志的卷首语,让他们找到写作的灵气。
三、创建作文文本资源,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中学生处于知识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在作文方面,他们也希望写出好作文,更希望公开发表作文。作文发表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必然得到有效激发。但是能够公开发表作文的学生毕竟只有少数,绝大多数学生还未达到这种水平,为此,语文老师要帮助学生开辟一个作文发表的园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文。作文文本资源的创建就能完成这个任务。
作文文本资源以收录学生的作文为主,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在形式上,它采用活页的形式。这有利于学生在一学期,一学年或更长的时间后,将作文按照文体分类汇编,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作品集;同时,历任教师也能通过对作品集的浏览,初步掌握学生某一类文体写作水平的发展变化,缩短新任教师对学生作文水平认定的时间,从而使教师能对学生学习的作文提出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意见。其次,在内容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初次作文,教师的下水文,同学的优秀作文,摘自报刊杂志的范文以及经过修改的作文搜罗进这个资源库。这样,每一次作文,学生不仅看到自己作文的进步,而且也能借助“它山之石”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最后,在评价上,教师不仅要赞扬初次写作优秀的作文,更要赞扬经过修改取得进步的作文,并不时地把这些作文活页张贴在班级墙报上和学校橱窗里,特别优秀的还要向报刊杂志推荐发表。这样,作文文本资源的创建就能为绝大多数学生提供发表作文的机会,它不仅能激发起学生的作文兴趣,更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四、全面评价中树立自信,激发写作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在写作方面也同样如此。因此,教师评价学生作文时充分发掘学生作文中的成功点,无论是立意、结构或语言,甚至某个词语的独立应用,都应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生认为自己能写好文章的信心。在讲评中教师应多做有针对性的表扬,激励学生,让学生有“丰收后的喜悦”,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作文评改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己评改。在教学中,我常把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相互鉴赏、评论,提出修改意见,这样既发挥了小组的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接触更多的文章,吸取更多的优点,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增长作文能力。
同时,也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在全班集体评改。我几乎每次学生作文后,都选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打印出来,发给全班每个同学评改,师生互评的过程以激励学生为主。在一次以“资料”为话题的作文课上,我选出三篇有代表性的作文打印之后,每个学生在作文稿上写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标题与内容不相符。”我马上激励他:“很有道理,那么你认为怎么改呢?”一会儿,我看他把标题“资料——那本书”改为: “1、心中的资料;2、享受不尽的资料,3、书中自有人间情。”我马上又激励他:“很好。那么你能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改吗?”他说:“本文的中心是母亲冒着风雨为他买资料,写出母爱的伟大,真挚,那么应突出一本资料中凝聚的那份感情。所以‘心中的资料’,流露了心中对母亲的感激,‘享受不尽’写出母爱的延绵不尽……”同学们都用佩服的眼光看着他,我趁机对同学们说:“他说得很精彩,真是一位小老师,你们也可以当小老师,大胆说一说你们的想法,可以从语言方面,人物塑造方面……”这一节课学生兴致盎然,收益多多。
愿我们架起“兴趣”的桥梁,帮助学生走向成功写作的彼岸。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