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前奏——导语艺术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11 23:22:4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03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段悦耳动听的旋律,教师如何欣赏音乐,如何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盎然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精心设计导语不可忽视。
       记得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那么,怎样才能设计成功的导语呢?我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点: 
      一、讲故事,增强趣味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再加上学生本身就有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征,所以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会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
      如:在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我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的少,原来呀,他从外地购买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同学们!想一想这为什么呀?”听完之后,同学门跃跃欲试,各抒己见。          
      二、示图放音,强化直观领悟性。
      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性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它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可使说明文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也让诗歌、散文、小说这一类文章变得别有情趣。
    如: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就将符合意境的图片展示出来,不仅有利于学生背诵,更让学生沉浸于诗情画意的氛围中,体会诗人的情怀;讲鲁迅的小说《祝福》时,展示祥林嫂不同时期的面貌,让学生留心观察其异同(特别是眼神的变化),我穿插引导,让学生深切体验旧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就先让学生听崔健的歌曲《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让学生想起了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了层层波澜。听完歌曲后,同学们都很积极的由衷的谈出了自己的感受。
三、用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性。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的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要从内心流淌出最真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愫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如:我在讲《狼》一文时,就让同学们闭上眼睛,给他们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森林之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你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到了这是狼的叫声。你不想往前走了,可是后面的密林深处还不知潜伏着什么危险的动物。当你还处于犹豫之时,那只狼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说到这时,有的同学发出了尖叫声。于是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随问他们该怎么办。然后我顺势引入了课文:“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选择了哪种方式呢?”这样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
四、引用谚语俗语,激活课堂气氛。
    引用谚语俗语,可以缩短课堂和生活的距离,可以在美的意境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又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如:在讲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时,我就是这样导入的:“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请大家看黑板,出示谜面:半边青,半边红,青的爱水,红的爱风,爱水的怕虫,爱风的怕雨。请同学们猜一个字》。”话音刚落,同学们的笔就开始在纸上酝酿,不一会儿,有的同学就猜出了谜底“秋”,看到同学们满脸的成就感,我便顺势利导,继续提问:“面对萧瑟的秋天,你作何感想呢?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又是怎样想的呢?”
五、贴近学生心灵,发挥主体能动性。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如:在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就针对学生消极辍学的心理,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面对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压力,有的同学选择了逃避,有的同学选择了积极面对,当我们选择放弃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比我们不幸的人,如张海迪、史铁生,那他们又是怎样对待生活的呢?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心灵之屋吧!”
六、形象讲述背景,实现内外互补性。
    现在的语文教材不仅选编了一些现代作品,而且还选编了古代、当代作品,甚至还有外国作品。有些文章,学生对其写作时的背景不了解,就不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在导语中述说历史知识、时代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在讲古文《鸿门宴》时,我就先挂出刘邦项羽进军路线图,再介绍刘邦与项羽相争时的军事形势:“在秦末农民起义军中,有两只声势浩荡的队伍,一支是刘邦的队伍,一支是项羽的队伍。楚怀王曾与他们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大怒,欲击刘邦。当时,项羽兵四万,刘邦兵仅十万在霸上。项羽欲击刘邦易如反掌。刘、项两军相距四十里,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鸿门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举行的一次宴会,它揭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这次宴会包藏杀机,是一场明争暗斗,扣人心弦的政治斗争。请看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笔下是如何描写的吧。”这样介绍了鸿门宴的政治背景、军事形势就易理解课文。
七、细析标题,突破重点。
标题是文章的旗帜,是文章的眼睛。人的眼睛各有特色,文章的标题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一目了然,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意味深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同样,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
    如:讲《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我就根据标题设计了两个问题:“这是一个兼语结构,邹忌是怎样讽谏齐王的?齐王又是怎样纳谏的?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很快的走进古人的言行世界。”这样就直接切入了重点。
八、新旧对比,训练迁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教巧之所在。”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
    如:在讲丰子恺的散文《杨柳》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杨柳,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有彩笔描绘过它,歌颂过它。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杨柳的诗句?(生背:柳永的《雨霖铃》、‘吹面不寒杨柳风’、‘客舍青青柳色新’…… )现在我们就幸福的生活在杨柳依依的校园里,但是,我们有谁去关注过它呢?更谈不上去写它,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丰子恺笔下的杨柳的丰姿吧!”这段导语通过回味古诗,无形中学生就感受到了杨柳的内涵,进而迫不及待的想去欣赏课文。
九、设疑制悬,激发思考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的确,疑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会集中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进而解疑”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当然,除了以上几种方法,还可以采用学生表演、社会热点探讨、例句仿写等多种形式导入。
总之,导语设计的方法是异彩纷呈、千姿百态的,但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导”是为了“激情”,是为了“启思”,是为了“增趣”。愿所有的教师都有又专又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都能用自己的个性魅力谱写教学歌曲的前奏,为语文课堂艺术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