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利用导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者:龙大侠 时间:2006/12/30 22:26:2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225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首先要从课堂入手,而最关键的就是导语了。以极富创意的课文导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发现有经验的老师,都是非常重视导课的,导课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形式,可因时因地而定,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诗文名句导课。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产生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他们留下浩如烟海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精选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名篇佳句,贴切自然地引起所要学的课文,能收到多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以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我以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引语,立即唤起了学生对映日荷花的联想,从而对月下的荷塘产生了好奇,注意力都转到课文中来了。
二、设疑问造悬念。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正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对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条理清晰的议论文,可以尽力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我就设置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有一个国家”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但在说出这个国家的名字前,我想提出一些人的名字:比尔•盖茨、迈克尔•乔丹、林肯……无疑这个国家就是美国。可是,我要问,我们对美国的社会现状有多少了解呢?我们对占美国人口12.5%的黑人又有多少了解呢?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个窗口对美国社会作一个初步的认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非常重要的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这个导语的好处就是巧设疑问,引起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用讲故事作导语。许多故事都有一定的哲理,而结合故事说道理就是一种常用方法。因而,以深含哲理的故事作导语,就极能唤起学生的理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观点的理解。例如教读庞龙《〈宽容〉序言》,可以设置这样的导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盗取天上的火种,并因此受到了永无休止的残酷惩罚,这些人类历史上的先驱,坚持真理,前仆后继,对待他们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请看房龙的《〈宽容〉序言》。”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不仅自然而然地进入“宽容”这一主题,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还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想教育。
四、利用语文贴近自然和生活的特性导课。语文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很多文章来源于自然,可以调动学生的亲身体验,参与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通过语文基本实践逐渐加深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这是贯穿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主线。我充分利用这点。以自然特性、生活问题为相关课文的导语,就会顺利导入课文内容。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我是这样导入的——“秋天在同学们的眼中有什么特点呢?是悲凉萧索的。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幅不一样的壮丽秋景图。”既激发另外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以多数同学的回答顺利导入课文。
五、渲染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堂气氛。教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在为教学气氛酣畅、激情荡漾的文章设计导语时,我力求创设以情动情的氛围,让学生受到感染,能深刻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容。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的导语是“1989年3月26日,山海关,一位年轻诗人静静的躺在铁轨上,远处是呼啸而来的列车,而在他胸前放着一本打开的圣经……”紧接着是老师的示范朗诵,用舒缓的语调展现出一幅平静而美好的尘世风景,一下子使学生进入了诗歌的艺术境界之中。
总之,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学习的外延。只要我们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语文学习,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变为生活、生存的一部分,变成愉悦心灵,提升素质、发展思维、反思历史、感受现实的必经途径和过程,他们就一定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出乎寻常的快乐,就一定能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