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诗眼赏古诗

作者:田瑞华  时间:2007/1/15 13:51:3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45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尽其刻画春回江南,万紫千红之能事。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句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微妙传情,"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深刻地再现了诗人忧国伤时、心中茫然的情怀。
  如何分析和掌握诗眼呢?
  了解炼字规律。
  古人有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的说法。2003年高考考查了被誉为炼字典范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诗眼"咽"、"冷"的妙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用拟人的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
  五言诗要在第三字上着力,七言诗要在第五字上着力是不无道理的。但若把诗眼定死在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上,则又未免偏颇。原因在于,诗句的语法结构多种多样,并不必完全遵照上述格式。"绿肥红瘦"就不妨以二、四字为眼。
  重视动词锤炼
  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自然成为锻炼字眼的重要对象。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蒸"写出湖面的丰厚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的"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李凭所弹箜篌之音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谜,竟然忘了自己的职责,结果石破天惊,"逗"得秋雨倾泻而下。
  瞩目修辞方法
  辞格本身并无高下之别,运用之妙全在于恰到好处地叙事状物、传情达意。但就各种辞格相比较而言,在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则是拟人化的手法。风月花草,在诗人眼中无不被人格化,因而拟人的辞格被广泛采用。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中的"裁"字,用的就是拟人手法,不但表现了柳叶的精致、美丽,而且把无形的"春风"形象化地描写出来。而"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崔道融《溪上遇雨》)中,"衔"与"喷洒"一经入诗,"黑云"便具有生命。"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此外,夸张、通感等手法,在锤炼诗眼时也常为诗人所瞩目。
  关注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在锤炼字眼时也值得重视。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中,风"老"了莺雏,雨"肥"了梅子,"老"和"肥"属于形容词用作使动用法,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其中亲鸟的辛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而雨"肥"梅子,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