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离骚》的一些尝试和做法
作者:佚名 时间:2007/2/5 21:30:3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651
昨天,我让学生自己试读一遍课文,学生读的结结巴巴的,听了朗读录音后,学生深受启发,学会了用一种沉痛而激昂的语调朗读课文,读到“余不忍为此态也”时他们也用高八度的声音,很有激情。下课后一女生竟然跑到跟前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读这篇文章很爽。”我想不到她这么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课堂上一定要有朗朗读书声,要让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者心中。
为了考试,我把重点字词一个个加以解说。学生埋头做笔记,教室里很安静。下课前十分钟,有学生说:“老师,屈原不应该去死啊。”一语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立刻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听到大多数人也在嘀咕着:“是啊,不该死啊。”既然这样,我干脆让他们讨论,结果只有两个人说他是死得其所,其他同学或认为他太软弱,或觉得他太傻,我提醒他们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屈原的选择,去体会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学生听后,似乎明白了什么,但我看到一些人的脸上还是很困惑。
想起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从升国旗、唱国歌到各种形形色色的活动,不可谓少矣。可我们的少年一代,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即便对父母也缺少责任感,更谈不上关心国家、关心社会了。我们教育学生要敬畏生命,要热爱生命,他们记住了。“生命诚可贵”,连蝼蚁尚且偷生,他们想不通屈原为什么那么坚定地纵身跳进汨罗江,不明白什么是“重于泰山”的死。我突然想到假如现在有外敌入侵,有几个人可以面对严刑拷打而视死如归、慷慨就义呢?
也许我把问题看得太严重了,就当我是杞人忧天吧。
在《离骚》的教学过程中,我从朗读入手,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节奏,骚体诗一般是由二字节奏和三字节奏组合,有的诗句是两个节拍,有的是三个节拍,上下句之间往往用“兮”字,读起来参差错落有变化而又不乏韵律感。其次就是特有的语气助词、语气词容易造成理解错误,引导学生归纳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意义、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而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高频率的出现,给学生疏通诗意造成了不小的困难。课上让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诗意,把一些字词的读音和意义记住。最后再通过分析屈原的形象特征归纳其性格特征,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两节多课下来,学生费尽力气,总算基本明白了诗歌的大意。但一说到背诵全文,他们一致抗议,觉得太难。有些基础差的学生读都还读不清楚,背诵对他们来说“难于上青天”。
我心里明白背诵全文确实很难,但还是告诉他们只要多花点时间,就一定可以背下来,可是月考迫在眉睫,需要背诵的又不止语文一科,学生的时间有限,所以必须指导他们掌握快速背诵的方法。
我自己试着背了几遍,发现它的语句都是单句以“兮”结尾,而且多用对偶手法,记住上句就可以联想到下句的内容。此外有两个以“也”结尾的特殊句子,就是“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和“余不忍为此态也”。此外,再把作者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语句挑出来,以它们为线索,背起来就快得多了。于是早读课学生在背书,我也在旁边跟着背。终于我能熟练地背完全文。
第二天上课时我宣布和学生比赛背诵全文,学生很激动,大声叫好,他们很想知道我到底能不能背完全文,我先请几个学生试背,大多学生只能背一小段,接着我背了一遍,全班鸦雀无声,凝神静听,发现老师背得准确流利,学生掌声如潮,我把自己的方法告诉他们后,很多学生恍然大悟。我又鼓励他们说:“你们比老师年轻,这个年龄段记忆力是最好的,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背诵成功。”
这次尝试对我是一种挑战,我得到了两点启示:
1、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要具备博闻强记的能力,不仅要熟悉教材、熟悉文本,而且要能背诵优秀的诗文,在反复诵读中形成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
2、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可忽视。当学生发现老师能率先去背书,而且能取得成功时,他们会对教师产生敬佩感,会以教师为榜样,鼓励自己去努力。这也就是我们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决不能忘了给学生带好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