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战前夕,请让我们持一份平常心
作者:江苏省睢宁县高级中学 张书迎 时间:2007/3/9 15:51:3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46
家长们对考生的这种过分保护和限制,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使考生产生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了复习质量。一位考生说,母亲的过分关怀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心里感觉很恐惧,万一我考不好怎么办?我真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还有的考生说,我在家里一举一动都有很多眼睛监视着,没有什么自由,我对父母的做法很气愤。试想,在这样的心态下孩子能复习好功课吗?
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的过多督促、过高的期望表达,甚至一次焦虑表情的流露,一声下意识的叹息,都有可能成为考生压力的来源,使我们成为孩子应考的施压者。因此,越是在高考临战前夕,我们家长越要以平常心待之。
首先是家长自己要能够从容镇定,举重若轻,像平常一样对待孩子的学习和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温馨的家庭环境和宽松和谐的氛围。 因为家长情绪轻松、愉快,甚至一个微笑,一声问候,都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孩子情绪稳定,增强信心。而如果打乱正常的家庭生活秩序,刻意制造出那种过度重视、如临大敌般的紧张气氛:不敢说话,处处轻手蹑脚,甚至整天连句笑声也没有,反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压抑、烦闷的心态,影响他的复习和考试。
其次,家长应实事求是,客观看待孩子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给孩子制订过高的目标和计划。
由于我们这一代人多半是在蹉跎岁月中失去过学习机会,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便把自己的期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能在孩子身上实现他们的宿愿,达到自己多年未能满足的心理需求,再加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家教的传统,于是对子女的期望值定得很高,甚至远远超出孩子目前的实际状况,总想着让孩子成为状元、进名牌高校,常常有意无意地提示、叮嘱甚至订立硬性指标:必须考取某某大学、非某某大学不上。
家长希望孩子考上名校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顾孩子学习成绩的实际情况,过高地期待孩子考出高水平, 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考试压力,抑制了孩子良好的心态,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有位考生说,父母的期待给了我很大的心理压力,超越我实际学习水平的要求,我觉得力不从心,心理非常苦闷。在这种心态下备考自然影响复习质量和复习效果。
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提不切实际的要求,如每科要考多少分等;不要给孩子定分数指标。每年高考题目难易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家长不要硬性地给孩子制定一个分数目标并让孩子去完成,应让孩子在一种良好的心态下学习。
因此我们应该对待孩子现有的学习基础、知识水平和应对能力,对他们的现状既不能低估也不能期望过高。尊重现状有利于家长以平常的心去看待自己的孩子,更让孩子能以一颗轻松愉悦的情绪参加考试。
第三,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日常生活过于关心和保护,如众星捧月一般,全家人围着孩子转,甚至有父母早早的就请假在家,专门照顾孩子。别说家务活,连打洗脚水、热牛奶、拿碗筷都全由家长包办。也有的家长除了让孩子学习,取消了孩子的一切娱乐和锻炼,甚至连电视新闻都不让看,把孩子当成读书机器人。殊不知这么做不仅无助于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反而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使脑子疲劳和思维僵硬,影响孩子安心复习和在考场上的正常发挥。其实,对待孩子的生活,家长只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温馨的家庭气氛,做好必要的后勤工作,如调整好饮食,准备一些孩子平常比较喜欢吃的食品,一些比较清淡的饭菜,保证孩子有丰富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就可以了。
学习上家长更是不可过于干预。有些家长整天把高考挂嘴上,给孩子确立超出孩子期望的过高目标,制订不切合实际的复习计划,对孩子的学习指手画脚,说这个方法不对,那个方法不行,时时对孩子说要抓紧时间复习。其实,高三考生多是成年人了,他们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模拟试卷应做几套,晚上该几点睡,他们一般心中有数。当然,孩子确实太消耗精力,像“开夜车”到一两点之类的,可以适当提醒。但对孩子的关心,要注意用语,像提醒孩子睡觉时,说“注意身体,别累坏了”比“快点睡,别影响明天的复习”要好得多。已经尽力了。”
还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的练习卷上有空白,就十分紧张,认为孩子“消极怠工”,或训斥,或催逼孩子不上。其实,高考前的这段时间,考生需要的是如何把知识理顺,编织知识的网络,还需要提高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等,而不是非要搞“题海战术”。更何况高三阶段,各科都加大复习量,印发太多的资料和习题(有的甚至是整本书购买),孩子要向全部做完,根本不可能。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心里有数。即便孩子真的不愿做作业或丢的作业太多,也要找清原因,对症下药,不能不分青红皂白,训斥、威逼了事。
也有的家长喜欢给考生找复习资料,收集别的省市的模拟试题,除了学校的练习外,又平添了一份家庭练习,使考生负担过重。这些都极易造成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弄得双方心情都不舒畅。
其实,孩子在应考阶段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有自己的时间管理模式,也有自己对问题解决的应对形式。对大多数家长来说,我们实在帮不上什么忙,哪怕家长是高三任课教师,也只能解决一个学科的问题。因此,对孩子的学习家长不必过多干预,一般只是询问一下复习计划、薄弱学科,督促考生按复习计划复习,抓好薄弱环节,这就可以了,其他的家长不可介入过多、过细。即便他们有时可能出现某些不合理的方面,家长对此持有不同见解并打算进行干预时,也要尊重孩子,启发孩子,同孩子一起商讨对策。若把孩子看得一无是处,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干涉太多,就会引起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情绪和行为对立,起到相反的作用。
第四,要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失误和遭受的挫折,多指导、鼓励,少焦躁、训斥,让孩子的心二次受伤。
有的家长在孩子考试取得好成绩就欣喜异常,逢人便夸孩子成绩如何如何好;但在孩子发挥不佳时,她马上又垂头丧气,埋怨孩子没有好好学,不是考大学得料。这种极不稳定的情绪势必也会让孩子患得患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影响孩子的心理及高考的发挥。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已经考过了模拟考试,由于一、二模都具有摸底味道,所以考试成绩在考生心目中分量特别重。但事实上,很多考生的模拟考并不稳定,考生也因此容易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这个时候家长要特别注意,对于每次测试和模拟考试的成绩,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家长都应在尊重现实结果的基础上和孩子探讨如何巩固或改进,给予孩子关怀和肯定。尤其是当孩子失败的时候,更应该注意如何合理地看待失败的结果,不要任意推断,把一时的失败推断为最后考试的失败和孩子今后前途的失败,造成孩子整体信心的丧失。更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以横加指责作为与孩子的沟通模式。指责不仅难以鼓励和激发孩子的内动力,而且会引发家长自己的情绪波动和心境低落,这些就可能构成一种负面循环,成为对孩子持续性压力的来源,恶性循环之下,可能会更加严重地打击考生的信心。
在这方面,蒙宇婧的家长就做得很好。在高考前最后一次月考中,蒙宇婧遭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失败:她从平时的班级前10名一下子掉到40名。月考的失利给了蒙宇婧巨大的压力,她的父亲蒙先生心里也很着急,但在孩子面前故意装得很轻松,还鼓励她不要太在意一次考试的分数,要相信自己的实力。他还每天注意观察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情绪变化,稍有异常情况,就在心里琢磨如何引导孩子。结果蒙宇婧同学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在高考的那几天,家长更不要问孩子考得如何。任何一名考生,哪怕他平时成绩再好,高考时也难免发挥失常。所以无论孩子考得如何,都不要问他,否则有可能影响到下一门考试。
在高考即将到来的不平常的日子里,但愿我们每一位家长都能以平常心待之:“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