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
作者:不详 时间:2007/3/18 6:59:4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580
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是从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入手,我经常从一些刊物上选取贴进学生生活,又文质兼美的文章印发给学生,并指导学生主要从文章的整体构思、立思、选材和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阅读分析,以求让学生通过自己静心地领悟,体会到美文的魅力、阅读的乐趣。每到这时我发现学生们都自觉地拿出精美的笔记本,摘抄下美妙的词句、语段,并沉浸在反复朗读精美语段的愉悦中。在这个过程中选择文章很重要:一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二要选择通俗易懂的文章,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三要选择语言规范的文章,才不会给学生带来误导;四要选择品味高雅的文章,才有助于学生崇高人格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首先,我们语文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广泛涉猎大量的刊物,一是能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二是能及时发现并推荐优秀的适合于学生的作品给他们,有效地扩大他们的阅读面。其次要动员学生尽量多读一些学生刊物,提高语文素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让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好文章推荐给全校同学。再次还可指导学生每读到一篇好文章后就在笔记本上写一个简明的阅读提要,在以后回顾时,这就是开启记忆之门的钥匙。
在拓宽学生阅读面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注重课堂和课本,不能喧宾夺主。课堂是获取知识的主阵地,要在课堂上学习老师引导分析文章的方法,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细致观察周围人、事的能力。对于课本,更要花大力气去阅读,从而获得最基本最实用的阅读方法。
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上,我着重指导学生学习“三遍式”阅读法,因为它能有效地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解答阅读试题。其具体步骤:一篇文章,先快速默读,每遇不识的字、不懂的词句跳过就走,读完后稍微在头脑中回顾一下文章的整体结构,马上就看文章后的阅读题,先解答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然后带着还不能解答的问题,对文章进行第二遍细读,这一次就可利用工具书识字解词,认真分析,寻找答案,很有可能这一次还有一些问题的答案拿不稳或不能解答,这就要因问题就相关文段进行第三遍精读,并同时进行学生间的讨论,以求最终解答。
在这个过程中,又要着重加强学生感悟语言能力的培养,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首先,感悟语言所表达的基本意义。意义是通过完整的语句来表达的,因此,感悟语言意义的实质,就是从整体上感知句子及语段,弄清究竟说的是什么,这是阅读最基本的要求。如对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对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的理解,第一步应想到:这是父亲在安慰儿子;第二步应想到:父亲在极其悲痛中还不忘去关心儿子,这是伟大的父爱;第三步应想到:一个能够在外独立支撑,做过许多大事的父亲,此时也只能祈求上苍的恩赐来度过难关,足见家境悲惨的程度。可见,感悟意义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由整体到局部,深入挖掘,最后破译言外之意,这样,阅读才达到了真正的目的。
其次,感悟语言所包含的感情。文章是作者感情的寄托,只不过在文字表现上存在着或明或暗,或多或少等区别罢了。这种感情是需要读者去揣摩、体会的。如读鲁迅的《故乡》,我们不能仅只停留在品味作者对两个“闰土”和两个“杨二嫂”人物形象的刻画上,而应该通过人物前后形象的巨大反差,感悟到作者是在借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又如《荔枝蜜》中“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这句话看似是作者在赞美蜜蜂,但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作者是通过赞美蜜蜂来赞美辛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只有这样不断地培养对语言分析、归纳的能力,才能从静寂的文字中听到感情波澜的咆哮,从平常的语句中看出感情火焰的燃烧。否则,就很难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阅读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再次,感悟语言的构建形态。在表达上,作者运用的语言是千变万化的,要注意解析其构建形态,看其句式、语调、修辞等,进而分析句群、文章如何组合,如何衔接联贯,如何谋篇布局的。如“孔乙己是站着唱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句中把“喝酒而穿长衫”并列,反映了孔乙己身份的特殊,“唯一”加以限制,表明这里仅此一人,一下子就把孔乙己这个一心想挤进上流社会却又终不能如愿的人物形象刻画生动了。又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文章采用句与句的排比、段与段的排比来安排结构,形成了一种强劲的气势,仿佛让人置身于酣畅淋漓、声威震天的安塞腰鼓声中。这种对语言构建形态的感悟不仅抓住了语言组合的本质线索,更重要的是由此理解了语言表达与意义体现的关系,使阅读从形式到内容呈现了有机的统一。
最后,感悟语言所表达的主要特色。文章的语言特色能体现作者的态度观点、思想感情,因此,语言特色是作者驾驭语言并以此反映生活的客观表现。如《范进中举》的语言特色是讽刺和夸张,《中国石拱桥》的语言特色是平实、严密,《春》的语言特色是生动、形象、亲切。感悟文章语言的表达特色,实质上也是在感悟作者所表达的事物及其所流露的感情,有助于更深入、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个非常灵活、广阔无限的天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还任重而道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