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名遗嘱
作者:不详 时间:2007/3/19 16:49:4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629
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
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在现代所有的中国人中,鲁迅无疑是最为深刻而且最为独特的一个,他的遗嘱也是最为独特的一封。下面是遗嘱全文: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不是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1980年
王蒙:"看样子,’缓行’快要变成了超时间、超空间的真理,快要变成了’永不实行’了。"(《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原载《读书》1980年1期)
1985年
刑孔荣:"《狂人日记》的致命弱点在于模仿,而不是创新。……其次,作品锋芒直露,缺乏内在美感。""《阿Q正传》的漫画式的倾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先例,即以所谓的本质代形象。""《故事新编》是三流作品"(《论鲁迅的创作生涯》原载1985年8期《青海湖》)
1988年
严家其:"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但并不是一个伟人。鲁迅的作品主要是通过描写社会现象来表达他对国民党统治的看法,但他一不骂国民党要人,二不公开接近共产党人;所以共产党认为他是揭露国民党的,而国民党也不能公然对他怎样。这方面鲁迅是了不起的。但另方面他比较心胸狭窄,不容异见。"(《严家其谈政治与人》,原载1988年3月16日香港《大公报》)
柏杨:"我讲过,我写杂文比鲁迅好。这在大陆讲起来,是一种很大的冒犯。但是,我并不是实质上比鲁迅好。我觉得,下一代应该比上一代好,你们应该比我好!我们是个很有尊严的民族,不是黑社会,不是武狭小说里的祖师爷……谁都没有祖师爷好,这是很危险的。"(《柏杨答记者问》,1988年11月22日《陕西政协报》)
1989年
李欧梵:"鲁迅杂文在最后一个阶段明显地呈现出一种新的模式,一种好斗和论战的写作方式。"这种模式"刻薄,好斗、毁灭性打击,甚至恶毒","因过于关注社会而受到一定的损害""同鲁迅其他众多的泄私愤的文章的价值一样是值得怀疑的"。(原载1989年第9期《鲁迅研究月刊》)
1990年
于宗瀚:《给颜黎民君的信》"文笔很差""用词不当""无论是其文笔还是其思想内涵,都一无可取之处""为什么选这么一篇文笔很差的信给孩子们学习呢?" (原载1990年第1期香港《明报月刊》)
1991年
柏杨:"我认为鲁迅是可以批评的。如果变的不能批评,鲁迅也就丧失了生命。鲁迅的价值如果用不许批评来维护,那就会变的没有价值。我们应该在批评中发掘出一个真正的鲁迅,有价值的鲁迅!"(原载1991年第5期《鲁迅研究月刊》)
1992年
千家驹:"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即与一日本女人姓羽太的同居。羽太如即为信子的姓,那么作人的老婆原来是鲁迅的旧好,鲁迅自日本返国后,还每月负担羽太的生活费用。既称羽太为家信,又经常寄款,……可见羽太与鲁迅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关系,而是夫妇关系。"(《读〈鲁迅日记〉》,原载1992年1月香港《明报月刊》)
1994年
余英时:鲁迅的特点第一个是"高度的非理性",他"不但是反中国的传统,也反对西方的东西。""他没有正面的东西,正面的东西什么都没有","他没有一个积极的信仰,他要代表什么,他要中国怎样,他从来没说过,尽是骂这个骂那个的。"第二个特点是"很悲观"、"很世故"、"很复杂"。第三个特点是"在文体风格上,表现出一种流氓的风格,就是乱骂人,骂人骂得刻薄,越刻薄越好"。第四个特点是"不深刻""光看到坏处,那是尖刻。纯负面的东西不可能是深刻的。" (原载1994年9月8日香港《联合报》)
1995年
王蒙:"世人都成了王朔不好,但都成了鲁迅也不好--那会引发地震!"(原载1995年2月5日《中国青年报》)
1996年
王蒙:"我们的作家都像鲁迅一样就太好了么?完全不见得。文坛上有一个鲁迅那是非常伟大的事。如果有五十个鲁迅呢?我的天!"(原载《世纪之交的冲撞》,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