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名遗嘱

作者:不详  时间:2007/3/19 16:49:4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632
  1997年 
  董桥:"所谓’过于沉重’,想来是指鲁迅作品所涵容的时代意义,包括他的杂文所宣示的战斗精神。纯粹从语文的观点看,鲁迅的作品肯定可以列为范本。他的长篇短篇小说尤其写的好;杂文里那股火辣刻薄的笔调倒未必适合选入课本,恐怕失之悖逆。当然,后人对他的作品的重视、吹捧、研究、诠释,也增加了鲁迅文字的重量。""鲁迅笔下文字向来’周鼎’,手抄的这部《游仙窟》竟成了’康 ’,实在好玩。" (原载《文字是肉做的》,1997年8月文汇出版社出版)
  1998年 
  韩东:鲁迅是一块老石头。他的权威在思想文艺界是顶级的不证自明的。即便是耶和华人们也能说三道四,但对鲁迅却不能够。因此他的反动性也不证自明。对于今天的写作而言鲁迅也确无教育意义。
  于坚:我年轻时,读过他的书,在为人上受他的影响。但后来,我一想到这位导师说什么"只读外国书,不读中国书"、"五千年只看见吃人",我就觉得他正是"乌烟瘴气的鸟导师",误人子弟啊!
  徐江: 鲁迅一向看不起做"导师"的人,可老天嘲弄他,让权力话语奉他为当代圣人。他老人家一定不高兴。正好我对此也不高兴。他对当代文学的指导意义多数是负面的,是幌子和招牌的意义。
  朱文:让鲁迅一边歇一歇吧。(原载《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北京文学》1998年10期)
  1999年  
  葛红兵:"发生在他留日期间的’幻灯事件’已经成了他弃医从文的爱国主义神话,然而他真的是这么爱国吗?既然爱国,他为什么要拒绝回国刺杀清廷走狗的任务?……难道他不是怯懦吗?……一个号称为国民解放而奋斗了一生的人却以他的一生压迫着他的正室妻子朱安,他给朱安带来的痛苦,使他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压迫者。因为童年长期的性格压抑及成年以后长期的性压抑,鲁迅难道真的没有一点儿性变态?……我们不必忌讳他的嫉恨阴毒,他的睚眦必报。仔细想一想难道鲁迅的人格真的就那么完美吗?他为什么在’文革’期间成了唯一的文学神灵?他的人格和作品有多少东西是和专制制度殊途同归呢?他的斗争哲学、痛打落水狗哲学有多少和现代民主观念、自由精神想统一年呢?鲁迅终其一生都没有相信过民主,在他的眼里中国人根本不配享有民主,他对胡适的相对自由主义信念嗤之以鼻,因为他是一个彻底的个人自由主义者(’文革’中红卫兵那种造反有理的观念正是这种思想的逻辑延伸。) "鲁迅实际上是一个半成品大师,他的短篇小说我们可以举出许多绝对优秀的作品,但找不到一部让人一看就彻底奠定了鲁迅的地位的,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篇,更没有长篇小说。……现在看来这种’拿来主义’思想已经构成了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和思想的总体欠缺,它使20世纪中国文学一直处在西方化之中,没有对东西方的双重否定进而建立超越与东西方既有传统的第三种文学的气魄和胆识。"(原载《芙蓉》1999年6期)  
  朱健国:"鲁迅先生之局限,关键在于他当年对于苏俄革命的全盘赞同,奋力歌颂。""我们应该明确,人们所赞赏的鲁迅杂文,是不包括其后期有所迷失的文章的。鲁迅精神,主要指青年鲁迅的自由独立批判精神。所谓鲁迅后期杂文较少片面性的说法,恰恰是在歌颂’生病的鲁迅’。新中国以后一直以病中鲁迅’为宣传要点,所以愈宣传鲁迅,愈无鲁迅。鲁迅后期感染的’新基调病态’,带来一场历时半个世纪的杂文的悲哀。"(原载《不与水合作》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出版)
  2000年  
  张闳 :"在这个鲁迅独创的文体中,自然不乏佳篇,比如说,他前期的那些(多少带有尼采风格的)格言式的随感和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的文章。但也有许多(特别是晚年的杂文)充其量只是一些时文,或者是一些与论敌之间缠夹不清的口舌之争。这些作品美学上的趣味恶劣,内容上无非是一些平庸的’真理’,或一些自相矛盾、强词夺理的’宏论’。这些文章在现代中国文化批评领域内开创了一种粗暴的和简单化的风气。""最让人感到难堪的是,鲁迅也是’文革’时期的思想偶像之一。他的思想与’文革’的’造反哲学’之间的关系暧昧。""对鲁迅来说,他的’国民性批判’的观念无异于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鲁迅思想中最深刻和最有活力的部分,同时又是其局限所在。具体表现在小说写作方面,因为常常过于拘泥于’国民性批判’的观念,以至其小说的艺术空间显得极其狭隘,主题和表现手段方面也常常过于单调、呆板。我们固然可以找到种种客观上的理由为鲁迅辩护,但他在艺术上的缺陷也是事实。……在我看来,鲁迅对世界的理解比较单一、狭隘,他不是那种无论什么都去经验、都能包容的人。他的写作方式也根本不适合写篇幅太长,内容太宽泛的东西。倘若勉强写了出来,肯定也是十分枯燥乏味的货色。(《走不近的鲁迅》,原载"澳大利亚新闻网•新思想档案")
  朱大可:"仇恨的话语鞭子飞舞起来的时候,也就是在殖民地罪恶遭到清洗之后,他才能感到肉体上的慰藉和欢娱。" 
  "鲁氏仇恨政治学的七项基本原则": ①坚拒世人的物质恩惠: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②彻底否认肉体生命的意义:赶快收敛,埋掉,拉倒。③坚拒世人的精神恩惠: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④彻底否认夫妻感情;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真是糊涂虫。⑤彻底否认自己毕生经营的事业;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文学家和美术家。⑥彻底否认爱、承诺和信赖等基本道德元素:别人应许你的事物,不可当真。⑦弘扬以牙还牙的仇恨: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殖民地鲁迅和仇恨政治学的崛起》,原载"澳大利亚新闻网•新思想档案")  
  王朔"老实讲,当时很容易崇拜个谁,《艳阳天》我都觉得好,但是并没觉得鲁迅的小说写的好……鲁迅的小说就显得过于沉闷。……鲁迅那种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读起来总有些含混。""鲁迅写小说有时是非常概念的,这在他那部备受推崇的《阿Q 正传》中尤为明显。""鲁迅这个人,在太多人和事上看不开,自他去了上海,心无宁日,天天气得半死,写文章也常和小人过不去。愤怒出诗人,你愤怒的对象是多大格局,你的作品也就呈现出多大格局。"(《我看鲁迅》,原载《收获》2000年2期)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郑光明 于10-16 12:27发表评论: 第1楼
  • 鲁迅走得早救了自己。如活到49年后,不用等到反右,镇反时就被老毛镇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