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备考经验总结

作者:山海关一中 王翠芳  时间:2007/3/27 20:29:1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894
  2007年高考转眼就要来临,第一、二轮复习也即将结束,很快进入最后的冲刺。综合复习和高考是检验我们复习效果的试金石,也是将我们的努力转化为成绩的重要阶段。在此,我们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体会总结了出来,和各位老师交流,敬请指正。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语文复习面广,时间紧,要求高,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合理安排,先后有序,主次有别,得法有效;需要新理念的指导,科学的训练,系统的归纳总结。我们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规划2007年的高考复习。
  一 解读高考试题,把握复习方向
  2006年高考一结束,我们就印发了语文试卷对学生进行测验。一是为了增强学生的高考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差距,从而制定更明确的学习目标;二是使本组教师进行试卷分析,从中捕捉信息,为复习确定方向。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有以下特点:
  (一)基础知识相对稳定,体现了《考试说明》的要求,它为2007年的高考复习指明了方向:回归基础,注重积累。
  (二)阅读鉴赏稳中求新。诗歌鉴赏在考查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现代文阅读体现了理解能力和答题技巧的结合,选材上更关注对生活的心灵体验和人文关怀。
  (三) 作文加大限制,回归传统。由开放性的话题形式向材料作文形式过渡,而选材立意更注重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引导和自我认识的定位。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各省市高考试题进行了分析,把握了高考的脉络和试题趋向,为制定复习计划指明了方向。
  二、制定计划,科学训练
  1.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
  语言知识的备考有两点很关键----积累和留心。就是自己在平时留心一些易混易错的词语读音,并且把那些易混易错的词语读音积累下来。在备考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一要常备工具书,随时查阅;二要准备积累本,将我们整理出来的常见易错字、近义词、熟语有计划地抄写;三要准备错题本,将每次考试以及综合试卷中自己做错的相关试题整理出来,并在每次考试前翻阅,加强记忆,避免重复做错。
  这部分内容,我们采取的教学步骤是:高考示例——考点诠释——精选习题——查漏补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侧重从解题思维和解题技巧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以提高正答率。例如字音字形题,根据词语整体意思理解判断该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字形。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关于病句题,我们先做了一个前期工作,即语法的系统讲解,从语素、词、短语一直到单句、复句,然后详细讲解病句的六大类型,并让学生把握病句诊断的方法,做题时,主要从结构入手,注意审读句子中易致病的部位—-- 关键词(或短语),这样即使句子的信息容量很大, 也可以较快地发现病因。 
  语言表达题型的考查比较灵活,需要考生有较强的驾驭文字的能力。我们首先了解06年各地高考第六大题的考查形式,然后进行分析,从理性角度吃透各种题型的要求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并特别注意新题型的导向作用,指导学生对可能考到的应用文、情景对话、店铺名称等进行了全面的练习。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的每一个知识点,我们本组教师都做了完整系统的课件,增加了课堂容量,使复习更方便实用。
  2.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更多的考查是从语言信息的角度进行的,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在传记文学中多为辨析传主(廉吏、义士、忠臣、勇将)性格、品质、社会效益等。从选材上看仍以传记文学为主,但散文(游记)、议论文(政论文)是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新选择,应当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同时2006年其他省市出现了断句题,这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地方。
  文言实词的复习我们注重根据语境推断,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学会推断词义、语境分析、结构分析、进行猜读、形训等技巧,评讲时,不仅要讲“是什么意思”,更要给学生示范“怎样推断实词词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重在落实,从词性入手,先用法后意义,18个虚词我们进行了整理,先把课文例句编成练习,然后逐一讲解,然后归纳总结,最后选择典型语段集中考查,在作题的时候,利用题目中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个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虚词的用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关于文言文翻译,在讲清楚翻译原则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选择短小的语段进行训练,比较实用且易于把握。分析综合类题目的解题重在还原,切分文章层次,理清人物、事件及其关系,注意区分“作者观点态度”与“所述事件”之间的关系;尊重原文,实事求是,不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切忌以偏概全(有时作者的观点分散在全文各处);注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有时作者的观点表现得含蓄、曲折)。
  诗歌鉴赏方面,我们注重平时积累和总复习的结合。在平时考试和综合题训练中,对于考查到的鉴赏方法和技巧进行扩展,规范学生的答题格式;积累好的诗歌,摘抄到作业本上,总复习中,我们采取如下策略:
  一是注重背诵篇目,用好教材例子。即将课文背诵篇目分解到早读,在背诵的基础上指导对诗本身内容、形象、技巧的把握,以教材内容作为例子。
  二是注重实际操作,规范答题步骤。比如分析意境,步骤是:描绘图景——点明氛围——表达感情;而分析艺术技巧,则是:答出术语(例如:对比、衬托、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等)——阐明运用——点出效果;对字词的赏析,则要阐释含义——解释景象——点出情景等。教给学生具体的操作方法,有助于消除他们的畏难心理,答题时有章可循,减少不必要的丢分。
  三是多做归类训练,熟悉不同种类。两种归类:一种是从诗的类别进行内容和题型上的归类,并概括每种类别的共性,便于学生的整体把握;一种是从实战模拟的角度对学生暴露的问题进行归类,归纳出典型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训练。
  3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部分,学生总感到无从下手,得分较低;而复习起来也往往是事倍功半。我们认为,除去考生本身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之外,要加强对学生现代文阅读技巧的指导,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具体做法是:
  (1)讲清文体特征,整体把握主旨。
  (2)讲清各种手法,构建常见手法的知识体系。比如人称表达,第一人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第二人称拟人化,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
  (3)指导技巧,总结答题模式。例如:
  分析人物形象的回答模式是:修饰语(人物的处境、品格、精神)+中心语(人物身份)表达技巧的回答模式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效果。
  (4)分析题干内涵,明确答题方向,题干确定了答题范围、答题角度,同时也隐含了答题信息,给我们一定的解题指向。
  (5)紧扣文本, 组织答案:扣题意(审题)、重提取(题干对应的字句)、分表里(切分文本)、重条理(分条作答)。
  4  作文训练:回归传统
  从长远看:回归写作的本质,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分析和判断生活,用独特而充满个性的文字来表现生活。
  总体原则是由整体推进到专题突破,重积累,重感悟,练思维,抓规范,促升格,促个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文体的规范性,训练学生写规范的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注重作文的审题立意,避免立意的严重失误;以高考优秀作文为例,给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写作模式,进行仿写;每次讲评,备课组都将高分作文打出来,并注上详细的评析,制作成课件的形式,在大屏幕上展示。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了指导的针对性、实用性。加强对学生的分类指导,书面批改和面批结合。水平低的重在训练基本能力,尽量少丢分;而部分文才好、悟性好的同学,则注重训练语言的个性化和立意的深刻,争取得高分。在进行作文训练的同时,还训练学生的列提纲能力,平时发放的每套综合题都做此要求,指导学生快速构思。为配合作文教学,每周一次阅读课,要求学生进行目标阅读,写读书笔记,以读促写,在积累中提高。
  三  研究考纲   回归课本
  在冲刺阶段,首先对2007考试大纲进行认真学习,注意细微的变化,同时利用网络,及时获取最新的高考信息。在进行第三轮复习的同时,我们设想回归课本,从字音字形到文言文,结合各考点要进行重点回顾和复习,作到夯实基础,温故知新。基本设想:1——6册常用字的归纳注音、文言篇目的知识点整理、第二册、第五册课本附录的温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相信通过合理的计划、系统的复习,学生能以良好的心境,带着全面充分的复习成果,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考出自己的理想水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