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表示高考作文并未封杀网络语言
作者:不详 时间:2007/3/29 7:38:3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83
全国考纲没有提到网络语言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作文的要求基础等级是:语言通顺,结构完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发展等级里提到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并没有提到不能使用网络语言。
浙江省的高考大纲虽然还没有出台,但这几年我省高考语文自主命题的范畴还是以全国大纲为基础的。有关人士认为,今年也基本不会有变化。
学生偏爱网络语言
学生写作文普遍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很深,如:形容“歌迷”,用“粉丝”;常见的还有用数字或符号代替中文词语,如“9494”表示“就是就是”,“BS”表示“鄙视”等。杭州第十四中学的潘素兰老师说,这种现象在高一高二学生的随笔中最常见,有时候老师还要费一番时间去思考到底写的是什么意思。
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多数学生认为高考应该接受网络语言。王亮今年高二,他说自己就常用网络语言写作,他觉得网络语言并不都是粗俗的,很多形式活泼、表现灵活,能体现年轻一代的活力,既然时代在发展,为什么语言文字就不能发展?
高考应该向网络语言“开放”?
近日有不少教育界人士表示,规范的高考应拒绝网络语言,因为高考作文,考查的是学生严肃、规范地使用汉语言的能力,而网络语言的特点,恰恰在于语言的随意性、狭隘性等不规范性,而且常常几十个字一句话,不点标点,这些均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语法规范。
但也有不少人士认为,高考应该向网络语言“开放”,一位网友表示,网络时代,出现“网语”势所必然。网络改变了很多东西,生产、生活、休闲、交流方式等等,也由此产生了网络文化、网络语言。一些经过时间沉淀的网络语言,已经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新经典”语汇,比如“MM”、“88”、“菜鸟”等,并早已在文学作品以及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中被大量使用。
教师一致建议“高考不用网络语言”
杭州高级中学教科处语文教师李军良说,评卷老师对于网络语言的熟知程度会直接影响他的打分,像“顶”、“狂顶”这样的语言,很多年纪大的老师不上网的都看不懂,而一些符号严格来讲就更算不上是语言了,不泡论坛的人多数都无法理解它的含义。高考毕竟是一场选拔性的考试,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否值得在高考作文上冒险,学生心中应该有杆秤。
杭州第十四中学高三年级教师潘素兰说,网络语言的纯净度不高,多数比较“俗”,还有很多是地方方言,文中多处出现这样的语言会拉低整篇文章的品位,拿到高分的可能性较小。但她同时表示一些已经众所周知的网络语言,比如“菜鸟”,或是一些极具表现力的网络语言,偶尔使用也未尝不可。她说:“但高考时,作文毕竟占了60分,语文要拿高分,作文要在50分以上,个人建议不使用网络语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