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模块学习评价及学分认定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作者:谢贵荣 时间:2007/3/29 19:29:5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03
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实施意见(试行)》,将多元性学生评价、过程性学生评价以及发展性学生评价等新课程学生评价理念确定为模块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的基本原则。与传统的学生评价相比,新课程学生评价强调并注重学生模块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具体包括模块学习修习课时评价、模块学习修习过程诸如情感态度、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的评价。另外,新课程学生评价在多样性原则的关照下,还要组织学生模块学习的终结性考试或测试、评定出相应的模块等级并给予相应的学分,等等。总而言之,新课程模块学习评价及学分认定是一项极其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尽管进入新课程实验的时间并不长,但基层学校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一直有一些问题与困惑伴随着基层学校。现将我校在新课程模块学习及学分认定的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简述如下,并谈谈我们的一点思考与粗浅地认识。
第一、硬件的缺失成为制约新课程学生评价顺利实施的“瓶颈”。
首先,由于新课程实验将学生的过程性学习情况提高到空前的地位,于是,一些过程性的材料登记及整理便成为当前学校最迫切也是最尴尬的问题。比如,新课程实验对学生模块学习的修习课时有严格的要求,但在教学实际中,若是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相对是比较容易掌控;然而,当高一下及高二由于选修课的需要不得不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的掌控便变得复杂起来了。特别是选修Ⅱ的一些大课,学生众多,教师根本不可能每节课都“点名”。在广东的一些硬件条件好的学校如深圳中学等,便是利用校园网“一卡通”的功能通过学生“刷卡”上下课来实现对学生出勤的有效管理。
另外,除出勤以外,教师还必须对学生在模块学习过程中每一节课是否迟到早退以及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情感态度等进行登记记录。在没有强大校园网设施的支撑下,我校目前只能以纸质的“记录本”来落实学生模块学习的过程性记录。纸质“记录本”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极不方便、效率极低。因为每位教师教几个班级,便得领取与班级数相同的“记录本”;而就“记录本”的具体内容而言,无论是出勤、作业情况,还是情感态度、课堂表现等,除一些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不高的同学的记录“污点”斑斑,而大多数学生的记录项目都会留下大量的空白,这样又无疑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再者,新课程实验要求教师、学校在对学生评价的同时,还要及时公布学生一段时间以来的表现以供学生查看,然后提供便捷的渠道让学生提出复议等等。而这一切,如果学校内校园网设备比如电脑数量、分布以及校园网技术等不能满足教师、学生的需求,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便很可能因被动而陷入困境。
最后,由于新课程实验对学生的模块学习评价项目众多,有终结性的考试或测试,有建立在出勤、情感态度、作业情况、课堂表现等忠实记录上的过程性评价;有总分、有等级、以及建立在等级上的学分认定,还有各学校自行设定的一些评价指标比如我校的积点等等,因此,当学生的模块学习结束后,要对以上一系列的数据进行计算或转换,还是像过去一样靠人力是绝对无法“胜任”的。于是,一套专业电脑管理软件便成为各个学校落实《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模块学习评价及学分认定实施意见》的关键,甚至是各个学校推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关键。而在与电脑软件技术人员沟通交流后得知,即便是设计、开发出相对比较成熟的电脑软件,此套软件也无法满足各所学校存在的差异;更让人担忧的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逐步深入,学校必然会对新课程实验的各项实施方案或细则进行调整或逐步完善,而由此“牵扯”出的软件维护与修改问题势必让各学校为此疲于奔命、焦头烂额。
第二、心理的失衡导致新课程的一线教师工作被动。
和传统的学生评价相比,传统的学生评价需要教师做的只是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计算或换算,而新课程实验背景下的学生评价由于加入了过程性的评价而使教师的工作量“骤然”加大许多。再与高二、高三年级的教师相比,进入新课程的高一年级教师心理不平衡感明显增强。更让教师心理失衡的是,传统的学生评价基本决定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考多少分就是多少分,一切唯分数是从,教师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对学生给予最终评价——给不给学分——时,便有了传统学生评价中所没有的心理负担。因为,无论是考试课程还是考核课程,学生模块学习的过程情况直接影响了最终的评价,教师在给予学生学分时,必须有详实的过程性记录;同样,教师决定不给予某位学生学分时,也必须要有充分的“证据”予以证明。一旦教师自己的过程性记录有所偏失或差错,便很有可能将自己置于学校、班主任及学生、家长的“拷问”之中。(即便是按《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实施意见(试行)》的精神,学分的认定引入学生自评与小组评价等环节,教师的评价仍然是学分认定的主要因素。)
鉴于此,我们认为,亟待建立新课程实验背景下的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若能将教师在学生评价中“扮演”的角色及做的所有工作纳入教师发展性的评价,那么,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化教师在学生评价特别是过程性评价中的被动地位,最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只有这样,新课程实验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才有活力,并获得长久的生命。
第三、学生及家长的冷淡反应使新课程学生评价遭遇尴尬。
学期之初,学校曾先后组织了新高一全体学生会议及家长会,用以宣传及解读新课程有关精神及“学校学业管理方案”,但就事后的反馈来看,学生及家长们对模块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的冷淡态度着实出乎我们的意料。
细分析起来,学生与家长们的冷淡首先是因为新课程要实现平稳过渡,高一年级的课程与教学基本上仍与传统课程与教学至少在表面上呈现出一致——按行政班级组织教学,也都是必修课程,再加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执行力度不够而导致课堂教学“新课程味”缺失,等等——从而让学生与家长们对新课程并没有产生“新鲜感”,更没能刺激或调动起他们对新课程浓厚的兴趣;相反,学生和家长们对新课程流露出来的更多的是对新课程的担忧,因为,他们关心的仍是高考终极性评价,而学分却只涉及毕业,不涉及高考。学生及家长普遍认为,他们可以不要毕业证,但却绝对不想错过高考;与对模块学习评价与学分认定相比而言,他们关注得更多的是高考、是高考改革方案。从这个角度来说,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无疑将成为学生学业评价及学分认定的最大“敌人”,因此,新课程实验下一步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定是也必然是高考改革的问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