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在荆棘丛生的风雨途中迎接希望之光

作者:叶如盛  时间:2007/1/17 16:23:0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248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扑面而来,初步显示了它的生命力。作为高一的语文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通过一个学期的切身体验真是感慨良多,今天非常荣辛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经验。今天交流的主题为“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评价等方面谈谈一些得与失的问题。
  一、教材的人文性凸现得更为明显
  ①彩色印刷图文并茂
  教材全部用彩色印刷,精选了100多张图片,文格各异,有新闻图片,有国画,有油画,甚至出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抽象画,色彩斑澜,精致典雅,这些图片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给人以美的享受,大大丰富了语文的人文气息,渲染和营造了语文的文化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活泼与灵动。
  ②紧跟时代贴近生活
  我们所用的语文课本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其内容和目的都充分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注重和现代生活相联系,体现现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有新闻,有传记,有成长的烦恼,有现当代名家散文名篇。于传统的经典作品也是引导学生用现代的观点,在历史的背景下去感受和思考。生活气息浓重,亲切活泼,读起来诗意盎然又留下了不尽的思考。有的文章学生爱不释手,竟然百读不厌,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都深切地感觉到,我们是在实实在在地学语文,不是像过去一样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政治课、伦理课、思想品德课。
  ③终极关怀注重情感
    语文版的选文可以说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充满青春的激情和梦想,内容丰富多彩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又十分注重人类多样的文化精华渗透。精品意识十分强烈,展示历史画卷,浓缩人生精华,既悲天悯人又乐观进取,处处是思想的光辉和人类的智慧,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 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二、师生平等对话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①教法无定彰显个性
  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究竟该如何上,经常在网上听到一些老教师感言,教了几十年的书如今竟不会教,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曾经轻车熟路的课堂驾驭如今却变得如此的陌生,翻开新课程的教案,空空如也,除了提供必要的资料大多一片空白,教学过程也成了寥寥数语的教学建议,想像以前那样找一篇教案如法炮制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是的,新课程理念是: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大家都在思考,大家都在尝试,大家都在彷徨和苦闷。我也是千千万万思考着的教师一员,到附中去听课,到一中去听课,到网上去听课,下载了很多的名家的课堂实录反复研究揣摩,直到后来,我有了一种顿悟的感觉,那就是上出自我,上出语文课堂的真个性。让教师的激情洋溢起来,让学生的思想燃烧起来,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让他们体内的天禀浩荡奔流发挥出无比的巨力。这样只要目的达到,那么形式就可以多样。于是我看到的是附中教师的大胆开放,把课文撒手交给学生,于是我看到的是一中教师洋洋洒洒任由自己在课堂天马行空的发挥,这就是真性情的流露,这就是自由个性的体现和教师人格魅力的彰显,这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语文教育的春天。
  ②课堂和谐创新第一
  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这里没有标准答案,没有讽刺和挖苦,没有偏见和歧视,只要畅所欲言,任何的观点都会得到鼓励,我们允许创新,允许不同的见解,允许多元化的思考和回答,思想在这里碰撞,智慧的火花在这里闪耀,学生变得爱学习,变得爱发言了,大家都体会到创新带来的快乐。我们惊喜的看到,我们培养的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有独立人格和见解的生动的人,一个能独立思考,热爱生命的人。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③相信学生大胆放手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是有无限潜力的人,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如何去发掘学生的各种潜能。这个学期我让学生做了两件事,一是背书,凡是课文有要求背诵的文言文全部背诵,没有要求背的也要背诵一些,课文学到的诗歌,现代诗、古代诗二十几首,不管课文有没有要求背诵全部一一过关,这一点,学生们做到了,连长篇累牍的古典长诗他们都背了。另一件事是要求每位同学写一篇传记,为自己为家人都行,不少于3000字,学生们也做到了,一写就是一本作文本。大作文,周记,传记这个学期他们写完了三本作文本。以往我们都太低估学生的能力了,我想只要承认学生是有无限潜力的人很多事情是可以做出来的。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放开手去他们有时往往能做得更好。
  ④导师体制薪火传承
  记得林语堂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讲述剑桥大学的,剑桥大学是一个英国一个相当保守的大学,至今仍然沿袭着中世纪的许多传统。但就是这样一个保守似乎与世隔绝的大学却是全世界产生诺贝尔奖最多的大学。林语堂是这样描述这个大学的教学的,教授也就是导师每天把学生叫到宿舍,然后什么也不做,就谈话和吸烟,然后不断地向学生喷烟,于是一个个诺贝尔奖就这样熏出来了。这虽是一个笑话,但却说出了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导师制。导师和学生的亲切交谈和全权负责其实是一种师生的薪火传承,记得在《给大学的50条忠告》中人这样一句话:永远不要轻视你的老师,因为在学校里,哪怕是最差的老师,在他所教的学科中也比最优秀的学生强。在和学生的亲密交谈中,学生学到的是老师的学习技巧,学到的是老师思维方式,学到的是老师对相关学科独特的见解。而老师总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又能从老师那里得到了不仅是学习上,还有生活上,为人处世上等的鼓励自信,得到了亲切的教导。师生常常相互砌磋,建立亲密的关系,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得到巨大的进步。导师就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引路人,有了导师的指引,学生会少走很多弯路的。
  三、课程成绩评价科学管理精细化
  ①学分制为无形教鞭
  以前的期中期末考试,学生要是不及格也就忽悠一下过去,但是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实行的是学分制,不及格拿不到学分,那就意味着要补考,补考不及格还要降级甚至不能毕业。每次的补考都要牢动着一批学生的心,因为在他们的眼里,补考就意味着无能,意味着落后,意味着讽刺和挖苦,意味着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受到伤害。所以他们特别看重每次考试自己都能过关,这样就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三年要修满的120多个学分就像无形教鞭追赶着学生不能有懈怠。
  ②综合素质全面体现
  由于学分及综合素质认定还和作业、上课回答问题、积极参加相关学科活动等相结合,学生为了让自己获得足够的学分以及在综合评定中能有一个优秀的评定,所以他们平时总是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认真完成作业,这样就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课程的推进困难重重
  三、新教材的局限性尤为明显
  ①课本选文不合认知规律
  应该说语文版的教科书选文有一些混乱,在课文的编排了不大重视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不管如何改革,但有一个基本原则是不能改变的,那就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人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逐步加大课文的难度。语文版的教材这方面就不大重视。比如,有一篇文言文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课文难度较大,旧教材是安排在高三下学期再学的,就是这样,当时的高三学生还是认为该文较难,而现行的教材却把该文安排在高一的第一个模块,对于刚刚从初三进来的学生,是很难接受的,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累,且效果不好,一开始就打击了学生学好高中文言文的信心。
  ②内容太多难以纵深推进
  传统教材一般一个学期是安排六个单元的学习,而新课程却要求八个单元的学习,还要研究性学习,还要实践,还要开发校本课程,可以说时间非常紧张。这个学期特别长,足有5个月的时间,我们的课程到现在还没有结束,一中也还有一个单元没有上完,下个学期只有4个月的时间,我们仍然要学完八个单元,真不知道如何能完成。按照福建省去年高考作文的考法,我们只能全上。这么多的内容,我们每天只能疲于上课,考试,至于研究性学习,至于社会实践。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在是无从谈起。长此以往恐怕又会回到从前,新课程的理念根本无法全面实行,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必然也会成为一句空话。
  四、主客观因素必须严肃面对
  ① 环境制约可能沦为形式
  新课程的正常实施需要较高的环境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都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图书馆、阅览室,资料室、因特网等就成了必要的条件。不说我校在这些方面亟待解决,就是具备了这些条件学生也没有任何时间,八课的必修科目,学生忙于应付作业和考试,一天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就是稍微上上网,搜索些资料也是以牺牲其它科的作业为代价。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的能力很差,有些学生不知道使用基本的搜索引擎,上网效率低,更重要的是上网时间没有保证,即使找到了资料打印条件也非常麻烦,凡此种种,自主探究学习并不现实,很多方面教师不得不代办,而代办的结果往往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
  ② 高考瓶颈不可大胆收放
  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办学的认可恐怕高考是唯一标准,目前及以后的相当长时间内都不会有什么改变,而现行的高考和新课程又有一定的出入,即使高考完全按照新课程来,我们又不是大城市的对手,在新大纲没有出来之前我们只能按照现行的考试大纲来指导我们的学习,这样,有些东西必然会制约我们对新课程的实施,所以我们不能放得太开,也不能收得太死,新课程就在这样的尴尬和别扭中蹒跚前进,教师和学生也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畏手畏脚。特别是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的出台,更给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综上所述,新课改在前进的征途中虽然困难重重,但总的来说优势还是特别明显的。时下,省内外课改的进程是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看来课改终究是大势所趋,如涛涛的江水汹涌奔腾而去,任何人都不能阴挡他前进的步伐,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则昌,逆则亡。我们惟一所能做的就是紧跟时代步伐,认真贯彻课改精神,不断自我创造条件,把课改不断向纵深方向推进。让课改之花在华夏大地处处盛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