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山水水一段情——略谈文章阅读技巧

作者:朱晓波  时间:2007/3/31 22:34:5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56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才能提高阅读效率,提高阅读能力。
  我以老舍先生的一段范文为例,作一点探讨。
  例文: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1、整体把握。拿到一篇文章,首先通过整体阅读,初知文章大意,掌握文章概貌,获得整体印象,明了“写什么”。上文写了济南冬天的水色,除了绿水还有蓝天。写景抓住了济南冬天水不结冰、澄清、清亮的特点,扣住了济南“温晴”的天气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它的喜爱、赞美之情。
  2、点击局部。通过精读,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分析写法,从阅读语言——品味内容——运用语言的角度,探讨“怎么写”。
  (1)用词恰当。在北中国的冬天,理应是冰封雪飘,可济南冬天的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一“点”却刻画出济南冬天的“温”;五个“绿”字更渲染了济南冬日的“晴”。
  (2)妙用修辞。“水不结冰”用“水也不忍得冻上”,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水写得脉脉含情:它要助长水藻绿的精神,它钟爱垂柳,满足“长枝的垂柳”像水一样爱美的心愿。“蓝水晶”这一比喻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因晴,天空万里无云,才显空灵;因晴,天色蓝汪汪,才像“蓝水晶”。
  (3)色彩明艳。绿水、蓝天、红屋顶、黄草山、小灰色树影,色彩斑驳,俨然似一副水彩画,勾勒出济南冬天的秀美。
  (4)思想火花。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一个“拿”字体现了水藻的奉献精神。
  (5)精巧构思。济南冬天美就美在:红屋顶、黄草山、小灰色树影,美在它们融入了这块蓝水晶里,水天一色,山水相映成趣,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了。
  3、 探究练习。品过老舍先生的这段写水的佳作,我不禁要讴歌家乡的水了。那么家乡的水的特色又是什么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出楚楚动人的水乡情韵呢?
  总之:好的诗文,教者言不可尽传,必须经过欣赏者自己的品味、体悟,才能获得艺术美的真谛。初一学生已初步有了这种审美能力,让他们介入审美思维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获取新的感受,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