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阅读中的新时空

作者:佚名  时间:2007/4/4 19:17:3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99
       精彩选文1 
  卫星监测 
  各大国现在已掌握了监测与预警几乎所有自然灾害所必须的技术。在监测和通讯方面,航天技术将发挥核心作用。
  离地面500公里的卫星一天可以绕地球15圈,这样它就可以覆盖并监测到几乎整个地球。卫星监测有不少好处:卫星是监测地球各种自然现象的理想工具,其观测范围是极少考虑各国政治边界的;它很适宜进行国际间合作,因为各国不可能单独全部使用卫星的这些观测能力。
  卫星对地球的观测可以使人们确定大量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现象发生在何处,可以使人们对这些现象进行研究,对这些现象有所预防、监测。另外一些监测正在建立,主要用于预防与追踪火灾或预测洪水。所用这些应用数据可以很容易地传往地球的任何地方、任何国家,因为这样的监测都是通过卫星实现的,因而可以全球共享。
  在改善对南半球的气候预测方面,卫星监测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几年来,其可靠性已经大大提高。由于南半球大部分被大洋覆盖,因此很难在这里进行地面观测。尤其是这里的发展中国家,它们没有资金建立气象站网,也没有资金用于传输气象资料,更没有资金发展现代化的自主预测。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监测可靠性相同的情况下,卫星监测系统始终比地面监测系统的费用低廉。欧洲的整个地面监测系统一年的费用可达50亿-100亿欧元。相比之下,整个卫星监测系统的费用不到10亿欧元。
  当然,所有的手段需要各国共同协调,才能更有效,更经济,因而也才能被各国所接受。欧洲和美国已经行动起来了,其目的是协调航天及非航天的监测手段,协调现代通讯能力,以搜集用于监测环境、管理资源、保障居民安全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并能把这些信息输送到需要的地方。
  考点训练 
  1.下列关于卫星监测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多数国家都有了卫星监测技术,这对全球监测、预防自然灾害有很大好处。
  B.监测卫星每天都可以绕地球旋转15圈之多,这就使它的监测几乎覆盖到整个地球。
  C.卫星监测的作用很广,可用于预防、研究、跟踪和管理等,而这些都与航天技术的进步分不开。
  D.卫星之间可以简单而迅速地进行数据传送,这就可以使监测资料实现全球共享。
  2.下列关于地面观测相对欠缺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地面观测的范围相对狭小,首先因为它难以跨越政治边界。
  B.观测范围的限制,决定了地面观测进行国际间合作的效果没有卫星观测那么显著。
  C.地面观测的费用相对较高,如全球地面观测系统一年的费用比卫星监测系统至少高出40亿-90亿欧元。
  D.地面观测受地形的影响较大,如海洋的覆盖、山脉的阻隔都会使观测数据失真。
  3.下列对原文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科技的发展,卫星监测渐渐普及,地面观测由于种种缺点而将被淘汰。
  B.大自然是一个庞大而统一的整体,为有效防灾抗灾,各项技术在监测上的合作必然会进一步加强。
  C.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监测技术的发展,卫星监测将向着细微化、多样化发展。www. 
  D.建立卫星监测的国际间合作,有助于提高监测的可靠性,并缩小南北半球的预测差距。
  精彩选文2 
  诗中有科学(节选) 
  叶永烈 
  一位电影导演读唐诗,对杜牧的《山行》一诗进行分镜头:“远上寒山石径斜”是远景,“白云生处有人家”是全景,“______________”是(1),而“______________”则是(2)。
  一位画家读古诗,则喜欢分析诗中的色彩,她以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为了强调暖色调,而用冷色调为衬托。
  我也读古诗词,不过,我常常从科学的角度品诗、评诗,分析诗中的科学。
  我很喜欢李贺那首充满幻想色彩的《梦天》。诗人做起南柯之梦,翩翩然在太空中遨游,“遥望九州齐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原来,他看到中国九州就像九个烟点子似的,而大海仿佛杯中的一汪清水。此景此情,犹如宇航员在太空中所见到的那样真切。
  我以为王之涣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严格符合几何定律的。确实,“望远必须登高,登高方能望远”。观察点越高,可见范围就越大、越广,古时候,人们修造高高的烽火台,后来人们打仗首先抢占制高点,直到如今人们利用飞机、人造卫星那“高度优势”进行侦察、勘察、摄影,其中的科学原理,岂不与王之涣的诗句属于同理! 
  辛弃疾在农村闲居了二十多年,他的词中富有农业知识,《西江月》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揭示了“蛙声”与“丰年”之间的有机联系。青蛙俗称“护谷虫”,是一员捕虫大将。蛙声不息,除虫去害,便使稻花飘香,五谷丰登。
  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有一句并不引人注目的诗——“夜雨剪春韭”。我觉得,从这五个字中,可以考证出许多关于唐朝种植韭菜的知识:A。
  有趣的是,我还常发现,有的诗句从文学上讲是难得的佳句,从科学上考证则不尽然。如李白的《将进酒》一诗开头两句,曾为多少人所传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实,“奔流到海”变为水蒸气后,还是“复回”了,依旧从“天上来”,落进黄河,再“奔流到海”,如此循环不已。
  考点训练 
  1.请补充杜牧《山行》空缺部分,并根据理解,将“特写”“中景”这两个分镜头名词分别填入(1)(2)处。
  诗歌空缺部分:_______,_______。w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 
  2请在A处填入“夜雨剪春韭”所揭示的科学常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于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导演和画家从自己的职业角度去解读古诗的行为启发了作者,如果没有他们的启发,作者也就不会从科学的角度读古诗。
  B.李贺生活在唐朝,不可能听说过宇宙航行,但他以惊人的想象力写出了如宇航员所见的景象,着实令人佩服。
  C.修造烽火台、抢占制高点,乃至利用飞机、人造卫星进行侦察、勘察、摄影等都是从王之涣等诗歌中吸收了科学知识。
  D.作者也从有些古诗中发现了伪科学,比如李白笔下的“奔流到海不复回”,因此,作者也委婉地提出了批评。
  E.本文提出从科学的角度读诗、评诗,角度新颖独特,文中所列举的古诗服务于观点的同时也给文章增添了文采。
  精彩选文3 
  河工高超 
  庆历中,河决北都商胡,久之未塞。三司度支副使郭申锡亲往董作。
  凡塞河决,垂合,中间一埽①,谓之“合龙门”,功全在此。是时屡塞不合。时合龙门埽长六十步。有水工高超者献议,以为:埽身太长,人力不能压,埽不至水底,故河流不断,而绳缆多绝。今当以六十步为三节,每节埽长二十步,中间以索连属之。先下第一节,待其至底,方压第二、第三。旧工争之,以为不可,云:“二十步埽不能断漏。徒用三节,所费当倍,而决不塞。”超谓之曰:“第一埽,水信未断,然势必杀半;压第二埽,止用半力,水纵未断,不过小漏耳;第三节乃平地施工,足以尽人力处置。三节既定,即下两节自为浊泥所淤,不烦人功。” 
  申锡主前议,不听超说。是时贾魏公帅北门,独以超之言为然,阴遣数千人于下流收漉流埽。既定而埽果流,而河决愈甚,申锡坐谪。卒用超计,商胡方定。www.qikan.com.cnYHV3PEJtJTuKWadC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①埽:sào,修堤用的特制材料,当时用竹柳枝条和芦苇等扎成笼形,中间填入灰石。合龙时在埽上加压,使它沉到河底。
  考点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司度支副使郭申锡亲往董作 董:监督 
  B.中间以索连属之       属:连接 
  C.第一埽,水信未断      信:相信 
  D.申锡坐谪          坐:犯……罪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水工高超见识出众的一组是( ) 
  ①久之未塞②以为埽身太长,人力不能压 
  ③旧工争之,以为不可 ④即下两节自为浊泥所淤,不烦人功 
  ⑤是时贾魏公帅北门,独以超之言为然 ⑥卒用超计,商胡方定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庆历年间,黄河在商胡一带决口,因为情况比较严重,所以三司度支副使郭申锡亲自到了抢险的现场。
  B.在水工高超看来,堵决失败的关键是埽太长了,因而水工们没有足够的力量能将它压到水底下。 
  C.高超主张将埽分成三节,而老水工不同意,认为那是浪费财力物力,结果他们在郭申锡面前争执起来。
  D.贾魏公认同高超的主张,暗中派人到下游准备捞取被水冲来的埽,最后采用高超的办法终于治水成功。
  河工高超 
  写作技法 
  本文叙事注意详略,能生动刻画河工高超的过人见解。以“合龙门”为焦点展开叙述,先对两种合龙方案进行介绍,但一略一详,略写旧方案,详细介绍高超的新方案,以突出其方案的科学性;接着写老河工和高超的争论,略写老河工的想法,详写高超的设想,从而突出其见解的高明之处;最后将郭申锡和贾魏公的的做法进行对比,略写郭申锡的因循守旧,详写贾魏公的正确判断,从侧面进一步烘托了高超新方案的成功。
《卫星监测》1.C(A项“多数国家”应为“各大国”;B项“每天都可以绕地球旋转15圈之多”应该是“离地面500公里的卫星”,而不是所有的卫星;D项数据的传送并不是卫星之间直接进行的,实现全球共享是由卫星将数据传到地面。) 2.B(A项“首先因为它难以跨越政治边界”错误,应该是“首先因为它不具有卫星的观测条件”;C项“全球”错误,应该是“欧洲”;D项地形的影响是使得难以建立观测站,而不是影响观测数据。) 3.A(地面观测将被淘汰不正确,文中提到欧美的协调工作,其中就要协调地面观测和卫星监测,而不是将它淘汰) 
  《诗中有科学》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特写;(2)中景。2.一、韭菜俗称“懒人菜”。种一次,割多次。唐朝种韭菜,已懂得韭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剪了长,长了剪,而不是连根拔掉收下来;二、唐朝时已知春天的韭菜鲜嫩好吃,而且懂得在春雨绵绵的夜间去剪,那时剪下的韭菜水灵灵的,可作佳肴。(言之成理即可) 3.B E(A项“如果没有他们的启发,作者也就不会从科技角度读古诗”说法绝对化;C项“都是从王之涣等诗歌中吸收了科学知识”不妥;D项作者并没有提出批评。) 
  《河工高超》1.C(信:确实) 2.D(①是说决堤比较严重,③是讲老水工反对新做法,⑤是贾魏公的态度) 3.C(“他们在郭申锡面前争执起来”不正确。)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