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中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作者:天津汉沽一中 杨冀东  时间:2007/4/1 16:10:3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53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体现语文实际能力的重要窗口,阅读能力反映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以及他是否能适应进一步学习或工作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高考阅读中更侧重的是阅读能力的测试,体现了时代对于一个现代青年阅读能力的实际需要。但是,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每年高考中现代文阅读题,考生的得分率都不到50%。考生的阅读能力低下,反应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严重不足,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正成为广大师生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谨就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不仅如此,阅读还是识字积词、扩大知识面的重要途径。在新颁布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基础,也是进行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的前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古人也曾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在要求学生要多读,虽不能读到百遍,但至少也要读三到五遍,从浏览到精读,由浅到深,循序渐进,无论通读、翻读、查读、跳读,注意力越集中,目标就越明确,效果也就越明显。同时,还要让学生改变语文只要死记或临场发挥的错误认识,做到勤于动脑、动手进行积极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们认识到阅读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思维形式,它以准确、迅速、全面摄取所需求信息为其终极目的。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就要致力于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首先是预习,预习是教师授课的前提,在预习时,教师可以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列出预习提纲,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预习提纲可涉及文中的字、词、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也可从结构层次到人物分析等方面进行设计。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标注”,如对关键性字词、重点语句等。遇到不认识的字一定要查阅工具书,遇到不懂的语句也要标明,不怕查工具书,不怕请教老师或朋友,应该知道这些都是好习惯。此外,必须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上阅读心得、联想、见解、疑惑等,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在疑问中积极展开思维,反复琢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最终,找到自己观点。通过预习,我们让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索、边勾画的好习惯,将阅读引向深入。
  三、充分调动阅读主体的积极性
  教育是一种培育人的活动,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学生主体主要是作为认知主体而存在,只有认知多了,才能有实践的功用,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阅读主体的积极性则显得尤为重要。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能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调动阅读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兴趣才有阅读的量,才会提高阅读的质。有了阅读的质和量,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在目前,可以断言,两耳不闻窗外事,是绝对学不好语文的。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创设以学生自读为中心,教师主导为条件,师生相互作用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阅读,增加学生自我阅读的实践,要求学生对一篇文章通过认真阅读,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哪怕是不够正确的认识,然后再通过课堂讲解,以达到共识。同时让学生由学习的客体变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信息,实现学习的迁移。比如,笔者在讲授每一篇文章时,总是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课前的预习提示自己阅读,然后再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老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思考题,最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或由老师作总结性的讲解。学生通过阅读,读出“自我”,从而获得思想感悟和艺术感染,充分体现了阅读主体的积极性。
  四、让学生学会创造性阅读
  创新是人类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最有价值的素质之一,从实践来看,教育既能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也能压抑人的创造本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而阅读是最能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活动,因此,如何利用阅读活动激发其创造性思维、树立创新意识,进行创造性的阅读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创造性阅读,根据美国学者阿普斯的说法:“这是带着创造某些新事物的目的而从事的一种阅读,是去发现以前从来没有过的问题的答案”的一种阅读,是最高级的阅读过程。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为了使学生在已知的领域内去搜寻更大的空间,向更新、更高、更复杂的方向开拓。现今中学生的阅读基本处于一种盲目、随意、无序、低效的状态。教师应避免阅读教学中的随意性和零散现象,力求有一定的指导体系,能系统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进行点拨。阅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朗读、背诵、搜集整理材料、做读书笔记等等,不一而足。一般应遵循由博而约,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的规律,依据大纲,根据教材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读书,要教学生从阅读实践中学会认知性阅读,理解性阅读,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特殊对话;学会鉴赏性阅读,读出文章“共性”中的“个性”;学会创造性阅读,实现对阅读客体──读物、作者和阅读主体──读者自身的双重超越。
  五、突破教材局限,拓宽阅读领域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要让多读会读的学生在高考中发挥好,拿到高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向报刊电视网络学语文。在目前,可以断言,两耳不闻窗外事,是绝对学不好语文的。语文学科不像自然科学那样严密,它始终离不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临阵磨枪既达不到一定的量,也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首先老师应该指导并鼓励学生读各种各样的文章,突出教材的局限凡是内容健康而又读得懂的都可以读,不可局限于课本。其次要注意利用第二课堂。把阅读扩展到课外去,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去阅读。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天读一篇课外文章,对感受深的文章一定要记录,坚持看《焦点访谈》等节目,并且做到定期总结交流,使学生能在阅读交流中不断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此外,语文学习的需要来源于对语文与生活(听说读写实践)的密切联系的认识和体验。因此,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及时捕捉生活中的焦点进行练习,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甘食美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时时有语文、处处有语文,阅读无处不在”,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六、进行阅读技能方面的专门训练
  阅读技能是信息社会必备的生存技能,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要进行阅读技能方面的专门训练。
  1、限时训练。高考试卷中的字数是有一定要求的,所选阅读材料的字数也必然有一定的要求,而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文章、做完试题,成绩才有可能提高。可见提高阅读速度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前提。因此,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是一种必要的训练。我在阅读教学时要求学生每分钟阅读达到400-500字,利用课本所提供的范文或自己选取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要求学生在所限时间内,掌握文间的整体大意,并要求能够较为准确地找出文章中的关键性词语和语句,如中心句或主旨句。
  2、关键语句训练。在快速阅读训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项训练,要求学生根据文章所问的问题进行精读,阅读有关的句段,品味语言,把握关键性的语句,从而把握阅读文章的精髓和脉络,深层次地理解所阅读的材料,进而全面提高阅读能力。
  综上,我们只有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发挥学生阅读地创造性,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