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天南地北的独特之美

作者:姚绍清  时间:2007/4/7 8:35:3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13
  【荐读】 
  水,生命之源,温润如玉,柔韧如缕。万物因水的滋润而焕发蓬勃生机,地域因水的滋养而富有万般灵气。“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水,绿出了江南,江南因水而人杰地灵,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土,生命之根基,朴实无华,厚重无言。大地因土的养育而生出无数鲜活生命,人因土的熏陶而铸就坚韧刚毅。“我的眼中为什么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用优美的诗句表达对土地的热爱,背井离乡的游子总是把乡井土带在身边,嗅一嗅那芳香的泥土味,就仿佛回到了故乡,见到了自己的亲人。
  富有灵性的水啊,蕴含质朴的土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你们写下赞美的诗篇,也不知有多少普通人在心底为你们谱写着华美的乐章! 
  水性江南 
  王本道 
  江南是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江南出芳草鲜花,出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过诸多骁勇的斗士。那锐利的兵器——剑,发展的鼎盛时期正是在地处江南的吴越之地,许多彪炳史册的著名战役也是在江南发生的,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得缠绵悱侧与凌厉强悍这两种悬殊的气质能够天衣无缝地契合一地呢? 
  一次重读先贤经典,《老子》中的一句名言让我茅塞顿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的话,一语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的两重性。江南是水乡,是水的故乡,河流纵橫,池湖密布。它们流淌在青山脚下,穿行于广袤的田畴。“瓜洲渡口山如浪,扬子桥头水似云。”“西风作意送行舟,帆饱清淮碧玉流。”还有那直落九天的瀑布,山中奏鸣的清泉——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和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属性。
  江南的水,如轻纱薄雾,随风起舞,变幻无穷;江南的人也一如江南的风物,温婉细腻,柔肠百转。“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对江南人的赞美虽有些夸张。但说的却是实情,那边的波光水影之中,充溢着无边的风月。秦淮河上的桃花渡,莫愁湖畔的莫愁女,瓜洲古渡的杜十娘,西泠桥边的苏小小,还有惠山的明月、西湖的断桥、绍兴的沈园……深受上天厚爱的才子佳人,他们的柔情蜜意在江南大地上留下了诸多生命的足迹和美丽的传说。物美、人美、情浓,就连江南人讲话也是吴侬软语,唱起来就更让人心旌摇动。江南的曲艺代表——苏州评弹,琵琶弦乐清丽委婉,其优美儒雅、婉转沉静,就像曲水清流,清澈纯净又韵味悠长,就连草木也会为之摇曳。
  江南的水也时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势。这坚韧与顽强的性情,也涵养了江南风物和江南人的那种英豪之气。江南大地布满了崇山峻岭,其中,许多气势恢弘,似有峥嵘剑气的腾越穿行其中。杭州栖霞岭上的剑门,绍兴的会稽山,常熟的虞山,都雄伟挺拔,气宇轩昂,占尽风云。那山间的瀑布、涧水,山下的急湍,是养育大山的支支血脉。江南的人,也因为有了“水性”,才有了那种独特的剑气。据说古代铸剑的工艺,先是把剑放在火中煅烧,然后再放到水中浸泡,经过淬剑过程中两种力量的交合,才会使剑在百转千回、缭绕交错的剑法中得心应手。这种浸泡过剑的江南之水,千百年来也造就了诸多慷慨激昂之士,卧薪尝胆的勾践,竭忠尽智的岳飞,与扬州共存亡的史可法……众多仁人志上用他们的生命与鲜血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文武兼备的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活跃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更是把文人的凌厉剑气发挥到了极致。就连文雅娟秀的女子,也尽显铮铮侠骨,秋瑾就是最优秀的代表。
  说到江南的“水性”,还应该涵盖它的秀慧与智巧。江南的水是很有灵气的,正是这灵秀之水,涵养了江南人的聪颖。w 
  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有人说,正是因为江南太美了,阴柔之气过重,因此江南的男人大多被美色所雌化,是美人的风韵像灭火器似的扑灭了男子的阳刚之气。这种说法是过于偏重水乡的温柔与细膩了。其实人不分南北,如果能多一分柔情与细腻,心中维系着自己的审美镜框和情感秘籍,并以此为尺度去发现和发觉生活中美妙的、值得神往和迷醉的东西,不是会给男人(也包括女人)增添力度和精神上的健美吗?这样的多情,不更意味着一种不寻常的正直与高尚! 
  (选自《小品文选刊》) 
  黑土地 
  韩静霆 
  我是北方的黑土捏成的,土性浇铸在我的灵魂之中了。
  我生于黑土,我长于黑土。童年,我用黑土捏出我的天使:人、马、牛、羊、鸡、狗,我和黑土造就的这些众生厮守、说话,我用黑土制成能吹奏抑抑扬扬、呜呜咽咽曲调的埙,我的埙就是我的唇舌,我生命的延长,我灵魂的独白。我是黑土的上帝,黑土也是我的上帝。26年前我孑然一身进关,闯荡京华。我住在前门箭楼下的小客栈里,柔和湿滑的京腔在议论我:这个北方的小牛犊子。哦,是的。牛犊子,北方,我。我走出北方黑色的漠野,什么也没带——不不,我带走了一样东西,永生永世不可抛弃也无法抛弃,就是我的土性。
  每次返乡,黑土地总是极尽柔情待我。当我的两脚插在浸了油似的黑土地里,即便是大旱时节,湿漉漉的地气也冲得脚心痒酥酥的,我的两足张开十个“根须”吸吮着水汽,我感觉到筋络舒展的咔咔声,我感觉到血管中冲撞着一排又一排黏稠的然而又是流动着的激情的浪头。惟有此时,我可以和刚刚拱出土皮儿的荠荠菜私语,可以得到玉米缨子扬来的花粉,可以喝到奉献到手心的蚂蚁酒,这时候我能把目光的线一直扯到松辽平原的极处,看云起云飞,进入一种境界。我想我变成了黑土地上植根并且眺望着的树,一棵生有两个丫杈的树,一棵擎着乱蓬蓬鸟窝的树,一棵白桦树。我想我不怕被肃杀的风摇落最后一片叶子,叶落了还会再生。我想我可以燃烧。在地上成炭,在地下变煤。因为,我是黑土地的子孙。
  带着黑土地给我的足够的营养,我离开了故土。西北高原的风吹不倒我这北方的榛莽,海南天涯的烈日晒不干我黑褐色肌肤蕴藏的油性。有时候,我枕着塬,枕着海,闭上眼睛想到的却是北方黑土地柔软的怀抱:想到儿时睡过的桦树皮摇床。我为此心旌摇荡,依稀看到黑土地上跋涉而去的祖先。哦,努尔哈赤的雕弓拉成满月,“玉骢嘶罢飞尘直,皂雕没处冷云平”:哦,挖参人如崖上的壁虎,没人密林,“雪中食草冰上宿”;哦,刚刚冷却的火山口杉木葱茏,岩洞里升起了伐木人的炊烟:哦,田畴把黑色的垄划到天尽头,那里,一人,一 
  犁,一牛,共同较量着耐力和韧性。犁着,耕着,走着,没有一点声音。我的黑土地就是这样一部悠远的、孔武的、神秘的、充满着内聚力的不朽经典。当然,在黑土的深层,也埋藏着古战场鲜血锈蚀的剑,也抛落了亡国之民的遗骸,也有过拼搏、绞杀、屈辱和失败。即便是失败,我的先人也是屡败屡战,不屈不挠。
  北方的黑土地是何等博大啊,兼容着火山与冰岸,天池与地泉,针叶林与毛毛草,红高粱与罂粟花,野性与柔情,爱情与仇恨,严峻与温馨,粗犷与粗疏,自强与自私,寥廓与孤寂。既有长久的四季轮回,又有短暂的无霜期,既有虎群的雄浑,又有狗皮帽子的寒碜,既有宽广又有偏狭,既有宁静又有躁动,既坦诚又神秘,既富丽又贫瘠。我的黑土地,我的黑土地,我对你的爱也是又宽阔又偏狭,又坦诚又神秘的。我读着你。想念你,梦过你,我也渴望走出“宇宙黑洞”,穿破固垒,渴望超越。当我远离故乡去生存、拼搏和拓荒数年之后,终于明白有一种东西是不可超越的,那就是黑土地所给予我的生命的原汁。
  是的,读懂黑土地这部博大恢宏、幽远深邃的自然、历史和人生的巨卷,需要时间的打凿和精神的反刍。如今,我头上的野草荣而又枯,年已不惑,似乎才领略了一点她的教诲,她从我呱呱坠地的一刻起,就用日出日落、阳春严冬和风霜雨雪教导我,她要我生来就成熟,就懂得什么是沧桑,什么叫坚韧,什么叫忍耐,什么叫不屈。非洲谚语说,创世之初,上帝赐给每个人一杯土,人们从杯中吸吮生命的滋养。北方黑土地给我的滋养令我受用无穷,也就铸成了我终生的土性。
  不可改变,我北方的土性。因为,自我落生的时候,黑土地就给我打上了胎记。我的黑土铸成的肌肤和魂魄不可改变。因为,我不能选择也不愿意改变我的籍贯。我为此感到荣幸——当我走在异乡异域的时候,人们会顷刻间认识我和我的内涵:中国,北方,黑土地。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散文》,略有改动) 
  【对比赏析】 
  两篇散文写的虽然是我国不同地域的风物,但都表达了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感情基调是一致的。不同之处,《水性江南》写的是江南特有的“水性”,水,滋养了江南的风物和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属性,使得江南物美、人美、情浓。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墨表达了自己对江南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黑土地》写的是黑土地的博大恢弘、幽远深邃,黑土地给“我”的教诲,给“我”的滋养和“我”对黑土地的赞美、感激之情。写作手法上:《水性江南》围绕江南之水的两重性,由水及人,引用诗文、传说,列举实例等去具体诠释。生动形象,结尾处揭示人生哲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上语句明快,善用修辞。《黑土地》紧扣黑土地的“土性”和黑土地赋予自己的“土性”,以第一人称或状物,或抒情,或议论,写出了黑土地的自然和历史,黑土地对自己的影响。表达上语句较质朴,给人亲切厚重之感。
  【思考感悟】 
  1.请简要概括写出《水性江南》中江南的“水性”和《黑土地》中“我”的“土性”的具体内容。
  2.《水性江南》中作者引用《老子》中的一句名言,有何作用? 
  3.《水性江南》的结尾处,作者对“有人”的看法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4.请你简要分析《黑土地》一文开头一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5.请你简要分析《黑土地》中划线句子“读懂黑土地这部博大恢宏、幽远深邃的自然、历史和人生的巨卷,需要时间的打凿和精神的反刍,”的深刻含义。
  6.《黑土地》的结尾处,作者说“不可改变,我北方的土性。”有人说,当今我们处于信息时代,瞬息万变,根本不存在“不变”的事物,只有学会适应社会,在不断变化中才能增长才干。你的认识又是什么呢?请简要写出来。
  7.《水性江南》写的是江南富有灵气的“水”,《黑土地》写的是北方的“黑土”,它们外形不同,但精神却有相通之处。请你找出二者的精神相通之处。
  【参考答案】 
  1.江南的“水性”指江南之水不仅变幻无穷,温婉柔美,而且具有坚韧与顽强的性情,又富有灵气,涵盖秀慧与智巧。
  《黑土地》中“我”的“土性”指的是“我”汲取黑土地的营养而逐渐形成的博大宽广的胸怀,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
  2.內容上:老子的话,一语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的两重性,为作者的看法找到了理论依据;结构上:承上启下,既解答了上文的提问,又自然过渡到下文对江南之水两重性的写作上。w 
  3.略。(这是一道开放题,提倡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阐明理由,要层次分明。) 
  4.开头这句话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也是作者行文的线索,强调了“我”与黑土地的亲密关系,黑土地浇铸了“我”的灵魂,“我”对黑土地充满了感激之情。
  5.正是因为黑土地博大恢宏、幽远深邃,融自然、历史和人生于一卷,我们不可能一下子读懂这部鸿篇巨著,只有经过灵魂的历练和长期的思索,我们才能渐渐悟出她博大丰富的精髓。
  6.略。
  7.江南之“水”和北方“黑土”二者精神的相通之处是:它们都滋养了一方风物,一方人:都孕育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属性:都具有博大温柔、坚韧顽强的性情:都能给人以人生的感悟,给人以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