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摭谈
作者:湖南省永州市第二中学 成人周 时间:2007/4/9 15:56:0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98
一、优化心态,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形成良好的写作心态。巴金先生曾说过:“我写作是因为我心里有很多话想说,有许多事情要倾诉。”可见作文是人们表情达意的一种需要,是人们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就像平时我们穿衣吃饭一样。学生由于不会作文,难免有畏难情绪,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写,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宋人谢枋曾说“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之高论笔端不窘矣。”学生克服了作文的畏惧心理,敢于动手写作,教师再逐步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去粗取精,加工提炼,以达到更高的境界。学生一旦对作文有了稳定而浓厚的兴趣,就不会视作文如重负,而会以作文为乐,并乐此不疲。
命题要捕捉学生的情感火花。学生怕作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的生活简单枯燥,较少有机会接触社会,自认为没有可写的东西。事实上,中学生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尽管一些同学在考试作文时挤不出只言片语,然而在自己的日记里却文采飞扬。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命题时,应该从学生的喜怒哀乐中捕捉情感的火花,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学生创设积极的作文氛围,给学生一吐为快的感觉。题材可写同学之间的友情或误会,对存在于同学中的某些现象的分析与看法,进而写自己与老师家人之间的点点滴滴,再写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帮助或矛盾,题材不断扩展,笔触从学校、家庭延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然后是学生自拟题目或老师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文题进行训练,让学生走出无话可说,无题材可写的误区,燃起其写作激情。
二、感悟生活,丰富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生活而写作。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于中学生阅历浅,生活范围狭窄,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作文难免凭空想象,胡编乱造。教师平时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意识,让他们的习作能忠于生活,忠于自己的心灵,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要鼓励学生关注学校,关注家庭,关注社会,并善于从中发现写作素材,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披露生活中的丑陋一面。有了生活的源头活水,学生写作时才能纵横捭阖,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以我手写真情”,避免为文造情。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中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最好途径。俗话说:“多读胸中富,多写笔生花”,要达到“笔生花”之境界,就必须“胸中富”。中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上围绕着课本转,课下抱着试题练,没有了吸收的空间和时间,作文时“无米下锅”,因此就更需要大量阅读。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首先扎根于课本,从课本中积累素材,丰富语言。课堂上教师可相机补充一些诗词、小说、散文等优美篇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动员学生订阅一些报刊杂志,建立班级读书角。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心得竞赛活动,坚持课外练笔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积累素材,还能受到语言的熏陶,更能受到思想的浸染,写作时才能“厚积薄发”。
三、强化文体,锤炼语言
自2001年开始,高考作文大多使用话题作文,对于文体,高考要求是淡化的,然而在写作时是不能弱化的,像2006年高考个别省份明确规定了文体(湖南省《谈意气》,议论文),所以,我们在作文训练时必须强化文体。写作时一旦选定了一种文体,就应体现相应文体的特点与要求,必须按它的写作规律来写,而不能写成多种文体杂交的“四不像”文章。笔者认为,高一阶段,宜侧重训练记叙文。可将记叙文分为叙事、写人、绘景和状物四块,而每一块又分为若干个训练点,且逐级而上;而对极少数有一定文学素养的学生,可以鼓励其写寓言或小小说等文学作品。高二阶段,侧重训练议论文。可以分成直接命题、提供文字材料、提供漫画等几块,从审题、谋篇、论证方法以及议论语言等方面逐层逐级训练;而对较有说理才能的学生可以鼓励其写杂文。高三阶段,进行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作文内容的载体。一篇优秀的作文固然要有鲜明、时尚的观点,精巧、完美的构思,但同时也离不开适合自己的语言形式。写文章不仅要做到语言通顺准确,而且要生动活泼,有个性特色,富有文采。我国文学史上写作大师都十分注重锤炼语言,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历年高考满分作文也十分重视语言的文采。2006年高考湖北卷优秀作文《别让雨下进灵魂里》:“心境似云,有聚的浓烈,也有散的寡落;心境似水,有静的轻柔,也有动的汹涌。我们不做别人的模板,要做就做那参天直立的大树。根深深地扎进黑暗的泥土,树高高地伸进光明的苍穹,做高大的自己,每一片叶子都是一首欢歌。我们要时时保持心的洁净,不让雨下进真实的灵魂里。”其语言蕴涵哲理,句式灵活自由,修辞自然和谐,给人眼前一亮。因此,作文时必须在炼字、炼词、炼句上下功夫,再三斟酌,精益求精。
四、重视修改,鼓励创新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也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方法。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然而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收效甚微,如何评改学生的习作?笔者认为,教师在修改学生的作文时不应贪多求全,而应围绕一个重心改,以鼓励为主,用心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用赞赏的眼光去挖掘其闪光点,采用情感呼唤式或商讨式的评语,完成教师和学生心灵对话。批改的方式应多样化,除教师批改之外,可采用学生互相批改和师生共同批改等方式,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作文评价能力。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是《语文课标》对作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要求作文“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作文中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不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惟恐自己的想法稚嫩、不成熟。结果作文大都成了千篇一律的“新八股”,缺乏生命的灵动和鲜活的个性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作文成为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要善于将生活引入课堂,培养学生观察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从而突破从众心理,凸现个性。同时还要加大自由写作力度,减少对作文要求的繁琐约束,通过日记、随笔等灵活的形式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张扬。另外应开放评价体系,提倡个性,鼓励创新。多肯定其个性,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体验成功的喜悦。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