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同步练习45
- 资源简介:
约5760字。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5我与地坛(节选) 同步练习
1. 朗读课文,从下列词语中选取六个予以解释,并放到语境中去品味。
宿命 坍圮 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 蝉蜕 窸窸窣窣
熨帖 倔强 声名狼藉 隽永 恪守 焦灼
2. 查找资料,完成填空。
(1) 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1951 年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年下乡插队,后因病双腿瘫痪,于 1972 年回到北京。1983 年,发表 ,从此步入文坛。代表作有: 。
(2) 地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 。如今的地坛公园有方泽坛、皇祇室、牌楼、斋宫等著名旅游景点。1984 年被评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3. 课文中有许多富有哲理的句子,请摘录三句。
4.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②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⑤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晩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
(1) “地坛”在作者的笔下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变化?试摘取文中词句予以梳理。
(2) 第③段画线句中,作者为什么说能“看到时间”?全句应如何理解?
(3) 文中最能概括作者两条腿残废后的生活窘状的句子是
A.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B.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C.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D.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4) 第⑤段画线部分写得很细致,有人看到了失望,有人看到了希望,你觉得呢?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5) 结尾两段谈生悟死,作者思考的结果是什么?
(6) 下列对第⑦段画线部分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落日将坎坷照得灿烂富有象征意味,暗示着生活的磨难也是美的、值得欣赏的。
B.雨燕的高歌驱逐了“最为落寞的时间”,表明作者善于寻找生命的美和活力。
C.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引发作者的联想,暗含着他对人生在世的深沉思考。
D.苍黑的古柏对你的忧喜、生死无动于衷,显示出这个世界残酷无情的一面。
(7) 作者为什么说“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请结合语境谈谈你的认识。
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轮椅
史铁生
①坐轮椅竟已坐到了第三十三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这实在让人没想到。1980 年秋天,“肾衰”初发,我问过柏大夫:“敝人刑期尚余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