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素养提升测试卷
- 资源简介:
约13250字。
人教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素养提升测试卷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
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人的时代性,也就是人的历史性,因为任何时代都是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人都是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个人处境观察事物和世界的,因此历史性和时代性既是人类认识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不可超越的命运。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不是绝对精神的体现者,而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是生活于具体时代的现实的人。他们的思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创造的思想学说不仅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要求,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智慧。真正伟大的思想既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有人认为,儒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中凡是能传下来的都是精华,不是精华的早就被历史淘汰了,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不对的。这样说对吗?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传下来的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并非文化自身的选择,而是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选择,他们是按照他们的标准进行文化传承的。传统文化的演变并非文化自身的演变,而是要经过时代和历史的过滤与筛选,而过滤与筛选的标准不可能脱离阶级的标准,因为在任何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朱熹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当然有他的标准。乾隆编《四库全书》时的取舍和删改也有其标准。我们处于当代中国,对待传统文化同样有我们的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人说,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文化不像苹果,烂在哪里,一目了然,可以一分为二,去掉烂的,保留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对待传统文化不可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己的咀嚼,这就是阅读和理解。只是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而已。对我们来说,区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迷信的、落后的、反动的都是糟粕。
用什么观点来解读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以西释儒、以儒释儒,抑或是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传统文化,其差别之大是不言自明的。在当代中国,儒学研究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肯定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取代儒学,那么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都仍然囿于儒学传统范围内,而不能生发出新的与时代相适应、与历史进步方向相一致的思想,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呢?传统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通过激活、碰撞、吸收,产生新的思想。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的时代性》)
材料二: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要有选择、有条件地“承”。我们这样做了,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在我们国家发挥作用,也可以为世界提供有益的经验。
对待传统文化,首要的是“传”。“传”就是记录、保护、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称得上伟大。
B.传统文化的流传与演变受着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影响,更受着文化自身的影响。
C.当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就是无条件、无差别、有意识地“传”。
D.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是有条件、有选择的,既要兼收并蓄,也要讲究“本土优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每个时代、每个阶级关于“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不同,所以“精华”和“糟粕”是分不清的。
B.如果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仍处于原有传统之中,不能与时俱进,那么重视传统文化没有意义。
C.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我们只需保留下来让后人知道即可,不可复制和扩大。
D.现在有些学校让小孩子穿上汉服,朗诵儒家经典,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南北朝时期,南方方言保留了本民族语言,北方方言大量地吸收了外来民族的语言。
B.某地方的古老山歌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在社会上传唱。
C.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人类“恶”的集中表现,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存下来。
D.美国建筑师设计燕京大学时,外部采用中国宫殿结构,内部添加暖气和现代设备。
4.材料一第三段是如何采用破立结合的方式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二的语言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读书杂谈(节选)
鲁迅
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②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