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8
- 资源简介:
约8220字。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名著阅读
1.下列是对《乡土中国》这本书的理解与分析,请根据描述填写出相应内容。
(1)中国乡土社会家庭是 ,主轴是在 之间。
(2)乡土社会缺乏两性间求同的努力,具有现世色彩,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是以 来迁就外界,属于 文化模式。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汴河亭①
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②。
【注】①隋炀帝所开凿的运河的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②迷楼:隋炀帝所筑;景阳楼:陈后主所筑。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去广陵赏花,隋炀帝将从昆仑山流下来的黄河水分引凿渠,修了一条运河。
B.运河修成之后,“百二禁兵”与“三千宫女”就跟随隋炀帝辞别了宫廷,下到龙舟。
C.颈联描写隋炀帝出行的壮观场景:鼓声直入云霄,巨浪遮挡旌旗,极富画面感。
D.整首诗笔力雄健,气势雄壮,诗人于阔大之意境中寄寓深沉的感慨,发人深思。
3.请结合《乡土中国》对横暴权力的阐述,分析诗人对隋炀帝东游这段历史的看法。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和法律并无区别,二者都是一种行为规范,是用来规定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的。
B.人们能够主动服礼,是因为人的本能与良知让人们产生个人的敬畏感,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C.乡土社会不是“无法无天”“无需规律”的,它有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为而治”的社会。
D.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和人来执行,可见法治也有人的因素,“法治”和“人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治是按照历史积累形成的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
B.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不存在法律。
C.“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模式,既节约了司法资源,又解决了民间纠纷。
D.社会积累的经验因为有效才值得保守,当维持礼的经验不能有效应对生活问题时,礼治就难以为继。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社会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
A.窥宫者膑,拾遗者刖。
B.《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C.《弟子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D.未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7.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材料三中体现的乡土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最有意思的是保长从不发言,因为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