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同步测试
- 资源简介:
约3160字。
登高
A级 基础训练题
阅读《登高》,完成1~3题。
1.文学常识填空(10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 ”,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 ”,他亦被称为“ ”,作品集有 。
2.下列对《登高》一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5分) (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身的状况,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对现实观照的结果。
3.前人评此诗颈联有“片言明百意”之赞语,“百意”体现在哪里?(8分)
B级 素养提升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4~5题。(15分)
奉寄高常侍①
杜 甫
汶上相逢年颇多②,飞腾无那故人何。
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③不啻过。
今日朝廷须汲黯④,中原将帅忆廉颇。
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注】①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高适回朝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时年61岁。②开元二十七八年间(739-740),高适秋后至汶上,与杜甫结识。③曹刘:汉代文学家曹植、刘桢的并称。④汲黯:汉代名臣,以直谏闻名。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A.诗人认为和高适的友情并没有因初逢之后分别时间久远以及友人的升迁而发生改变。
B.颈联用“廉颇”典故突出了高适的年龄,又抒发了因高适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悲愤之情。
C.虽有明媚的春光,但诗人想到自己人生迟暮,更觉友情之可贵,因此更觉离别之悲伤。
D.全诗是诗人对友人的寄奉之作,由从前事写到目前事,字里行间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