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24
- 资源简介:
约6500字。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3.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分析、揣摩重要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复杂情感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在鲁迅的童年时光里,也有这样一位特殊的人物,她就是阿长。阿长是鲁迅家的保姆,一个没有什么文化,还有诸多令小鲁迅厌烦规矩的普通妇女。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为鲁迅买来那本朝思暮想的《山海经》,成为鲁迅童年记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去探寻阿长与鲁迅之间那些或有趣、或感人的故事,看看这位平凡的保姆,是如何在鲁迅心中刻下深深的痕迹,又为何能让鲁迅在多年之后,依然对她饱含着复杂的情感。
板书课题:阿长与《山海经》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进作者
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展示作者“舒婷”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也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早年赴日学医,后弃医从文,希望以笔为武器改变国民精神。其作品风格犀利深刻,充满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国民性的思考。
主要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多部
(2)课本知识
教师讲解涉及这课的重要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山海经》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到汉代。全书共 18 卷,分为《山经》5 卷和《海经》13 卷。内容涵盖地理、神话、宗教、民族、物产等诸多方面,保存了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大量神话传说。它是上古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