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案29
- 资源简介:
约5220字。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关键意象和关键语句的含意。
2.品味语言,领会贯穿全文的意境和情感,从而理解本文独特的抒情方式。
3.培养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沦陷故园的眷恋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2)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本文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独白:同学们,“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在那片黑土地上,曾有无数热血儿女为它抗争。今天,让我们走进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感受在国土沦丧之际,他对故乡土地炽热的爱与深沉的誓言,探寻那片土地上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力量。
板书课题:土地的誓言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进作者
教师展示作者“端木蕻良”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端木蕻良(1912—1996),作家。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满族。他是 “东北作家群” 代表人物。1932 年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短篇小说集《憎恨》,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其作品多以东北为背景,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土地的誓言》写于 1941 年 9 月 18 日,“九一八” 事变已过去整整十年。当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被迫流亡关内。作者端木蕻良怀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写下这篇散文,抒发了对沦亡故土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为收复失地而奋斗的坚定决心。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
(2)析一析多音字。
(3)辨一辨形近字。
(4) 释一释重点词。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同学们,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分析概括回答。)
学生:
第1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内心为之沸腾。
第2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