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回忆》教案2
- 资源简介:
约4890字。
山地回忆
知识与技能
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归纳人物性格和主题,揣摩人物心理,品味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农民质朴性格的歌颂,感悟其中所体现的亲密无间的军民鱼水情。
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色。
难点
理解散文化小说的特点,掌握孙犁文章的特色。
朗读法、分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1.孙犁画像。
2.抗日战争时期阜平地区景观图,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农民图像。
2课时
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一种感受:中国大部分现当代作家都对“乡土”有着一种特殊的依恋情怀,他们关注那里的山水,他们关心那里的物事,他们还不厌其烦地对乡土中的主体——农民进行详细的描画和热情的歌颂。所以,一谈及农民,我们眼前自然而然地会浮现一些具有质朴、老实、忠厚等形象特征的人物。这节课,请跟随老师一同走近八十多年前的抗日根据地——阜平,品读孙犁的小说《山地回忆》,并品析在那个特殊的战争年代里的农民形象。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振海,后更名孙树勋,笔名有孙犁、力编等,河北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先后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后又创作了《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长、中篇小说。
1.题解
题目中的“山地”是指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首府——阜平。
2.创作背景
《山地回忆》的创作背景是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灵感源于孙犁在1944年春天的一次旅行中,途经山西忻县时,发生了一次惊险的经历:当时,他和同事们在烧火做饭时,锅突然飞了起来,原来是有人预先在灶下埋藏了一枚手榴弹。这次经历让孙犁对战争环境的复杂与危险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对战争状态下人们生存处境的艰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此派一般都充满乐观精神,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
4.散文体小说
《山地回忆》的体裁是散文体小说,“散文体小说”是一种创新性的小说样式、一种独特的跨文体现象,是小说与散文、诗歌等文体融合的产物,其特点具体包括:
(1)情节特点:散文体小说通常没有完整的情节发展脉络和戏剧性冲突,情节简单、平淡,甚至没有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2)抒情特点:这类小说多表现自然的生活状态,注重对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传达出淳朴的民风和人性人情美;(3)结构特点:散文体小说的结构零散,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性不强,情节发展随意、散化;(4)意境特点:与传统小说相比,散文体小说更注重环境描写,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5)语言特点:散文体小说的语言或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诗化,注重意境的营造和特定情境下人物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