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470字。
安徽省宣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式园林好“曲”,是晚唐五代以来私家小园的重要特色,及至明清,这种倾向则更为明显。曲曲的小径,斗折萦绕的回廊,起伏腾挪的云墙,婉转绵延的溪流,虬曲盘旋的古树,等等。景贵乎深,不曲不深也,曲成了中式园林的妙道。
日本室町时代的《山水并野形图》说:“有谚云:‘万木以一见。’有何深意,答案如下:庭内所植众木,应使一眼可瞥全貌。即使良木,也不可皆近植于屋旁,令远处小木隐而不见。”这“万木一见”的哲学,在日本庭园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中式园林却不是万木一见,而是万木皆隐。
初视中式园林,人们常常会觉得建筑并不是它的叙述重心,因为建筑多掩映在丛林里。这与突出建筑语汇的意大利古典园林、法式园林等有根本区别。贝聿铭先生谈到中国园林时说:“你永远不会直接地、清楚地看到尽头,永远看不到全貌。你走进去,有什么东西吸引了你的注意力,就会停下来,那可能是一棵树、一块石头,或者是一线天光。你可以走在小径上,也可以穿过小桥,道路曲曲折折,这样总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是一个变换空间尺度的问题,增加许多个焦点,就带来了欣喜——还有探索的乐趣。”含蓄,对于空间逼仄的小园来说非常关键,它提升了景物的包孕度和深邃感,“曲折奥旷兼,远近心目放”,让人流连忘返。
曲线与直线相对。优美的弧线,在僵硬质实的世界里融进柔性力量,将灵动带入直线统治的世界。直线的世界,清晰,可预测,可计量,有规则,也可复制。直线的世界,还意味着一种控制感:大道通天的轴线(这在西方园林中很常见),隐约体现出人间的威势,演绎着管制的条文。中式园林通过曲线解构这种控制性,将小园变成柔和、耐人吟味的可亲近的世界。曲线更带来运动的感觉,因为有曲线,一切都流动起来。“端方中须寻曲折,到曲折处还定端方,相间得宜,错综为妙”,曲折赋予园林以特别的节奏韵律。
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云:“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咀嚼这诗意,就可以发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不光是对山路弯弯的状态描写,而更重在心灵的缱绻往复。其实中国人说“曲径通幽”,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从形式美感上看,它属视觉空间问题。曲折可以增加景物的深邃感,先抑后扬,会产生丰富的观赏效果。二是从生存智慧上看,它是体验性的,属于存在论问题。曲径通幽,不是去发现曲折小路尽头的景观,而是强化人与万物一体的态度——与物缱绻,物我款款相合,从而超越形式。
就中国园林多曲线、少直线的形式表现而言,直线与力感、秩序、知识、对称等相联系,而曲线又与优美相联系,西方的形式美学尤其强调这一点(如荷加斯《美的分析》)。但在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重视曲线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强调“委运顺化”的生命态度,明末吴亮有诗谈止园“曲径”一景时说:“野竹通幽径,松溪曲曲行。古来无直道,有悉世人情。”曲已经不是简单的形式美感追求,而被上升为一种生存智慧、一种生命态度。
从形式美感上的曲,上升到生存智慧的曲,建立一种委运顺化的生命态度,这是中式园林重“曲”的根本原因。
(摘编自朱良志《中式园林萧散的空间原则》)
材料二
中国古人依时而行的生产方式、视时而动的政治原则、顺时相随的思维方法、与时偕行的人生准则,共同铸就了中国古典哲学“时间地看待世界”的显著特征,受此影响,中国艺术在处理艺术中的时空关系时,更重视展现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园林通过斗折萦绕、起伏腾挪的布局,增强了空间上的层次感和景物的深邃感,能够让游览者获得丰富的观赏体验。
B.重“曲”既是形式美感的追求,也是一种生存智慧,体现出中国古人所追求的与物悠游、从容东西、委运顺化的生命态度。
C.直线的世界意味着规则、秩序、僵硬,而曲线则带来柔和、灵动、优美,所以多曲线的园林设计比多直线更有欣赏价值。
D.以“曲折”为美的构园理念营造出渐进的空间序列,随着游览的时间进程呈现出空间的变化,景观各不相同,富有动态美。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中国园林和日本庭园、意大利古典园林、法式园林的根本区别,借此彰显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理念之优。
B.材料一引用的贝聿铭的观点意在强调中国园林建筑有善于处理空间的艺术,与俞樾诗中对“曲园”的描述意趣不同。
C.材料二对黑格尔的观点进行驳斥,批评了其体现出的西方中心主义心态及西方园林艺术中整齐一律的形式美法则。
D.两则材料均以东西方园林的差异为立论的事实基础,阐述了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独特风格,探寻其中的文化内涵。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画横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
A.清代钱泳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
B.清代张潮认为:“园亭之妙,在丘壑布置,不在雕绘琐屑。”
C.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屋顶的坡度)由下段的檐部缓和的坡度逐步增高为近屋脊处的陡斜,成了缓和的弯曲面。”
D.杜牧《阿房宫赋》中描绘:“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园林设计中的“节奏韵律”,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红楼梦》第十七回描写了大观园园景,请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中“稻香村”的设计如何体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
一面说,一面走,忽见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棉辘转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一望无际。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虽系人力穿凿,却入目动心,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沼泽之夜
谢志强
那天,太阳即将西沉,一个齿轮坏了。本来还要趁夜垦荒——推平沙丘。陈平让推土机手趁此歇息,他则送齿轮回团部抢修。
那是20世纪70年代初。我于1974年高中毕业时,陈平已参加工作,随勘测队来人迹罕至的荒原测量渠道。随后,垦荒队进场,他留下。①那片荒原上,一个个沙丘像揭笼的大馒头,不远处还有海子,芦苇茂密,是野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