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检测题
- 资源简介:
约11630字。
liguilin1970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检测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尚书•尧典》中曾这样记载观象授时,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殷、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西汉至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十六国时期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僧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中国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为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古代天文官员们把天象看成是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人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多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领导制造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体,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其中从公元1010年到公元1106年,就先后组织了五次大型的恒星位置测量,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以后,中国古代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否则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侧重几何学。对中国明代以后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有助于我们今天天文学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材料二:
历法源于天文,中国古代天文与历法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处于观象授时时期,直到战国初公元前427年发明《殷历》“甲寅元”(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
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古人形成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的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到了20世纪中期,中国一些少数民族仍通行这种习俗。
B.中国天文学的鼎盛时期是在宋代和元代,在这一历史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观测的数据最精,大型的仪器最多,恒星的观测最勤。
C.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纪年方法是干支纪年法,这一方法从汉武帝元鼎元年到1911年一直使用,是世界上记录时间最长的纪年法。
D.中国古代历法的独特之处是采用置闰的方法,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是调配年、月、日的关系,这与其他国家的历法任务是相同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物候授时虽与太阳运动有关,但受变化多端的气候影响,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往往有所差异,比观象授时粗糙很多。
B.中国古代天文官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他们认为天象是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与国家的吉凶祸福紧密相关。
C.明代以后,由于缺乏先进的天文仪器以及只知代数计算而忽视几何学对天文学的促进作用,中国古代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象授时”形成的一套农事历,用以指导农耕生产,提高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效率。
3.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研究内容的一项是( )
A.观察各种天文现象确定季节和节气等。
B.精确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等。
C.通过观测月相变化来调配年月日关系。
D.探究天体内部的物理结构和运行机制。
4.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物候授时”和“观象授时”的异同。
5.根据材料一,梳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史。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一年十二个月,正月元宵日,二月龙抬头,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过端午,六月六日晒丝绸,七月过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一日,再是那腊月五豆,腊八,二十三……月月有节,三月一会,那戏必是上演的。戏台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积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一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