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250字。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的人文研究多是经史研究。中国有浩如烟海的古籍和历史文献,所以古之学者多是从书斋中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不重视调查实践,没有实地考察的传统。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其实早在周代就有田野调查的形式,只不过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它不叫“田野调查”这样直白生硬的术语,而是一个富于中国式浪漫优雅色彩的语词——“采风”。
古代称采集民歌的活动为“采风”,就是收集民间各种文学素材。采风并不是由于统治阶级爱好诗歌,而是出于维护政权需要而了解民生、体察民情,那些表达人们内心情感和生活状况的诗歌,自然是写照民情的好资料。采风有专门的“采诗官”负责,足见统治者的重视。古之采风不是以建设和确立某种学科理论为目的,却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中国人自己的“田野调查”传统,深深地打上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它固然对诗歌的理论起到一定建设作用,但根本上是服务于政治,而且一旦被研究者心中贴上了权威的标签之后,难免会有表演、弄虚作假的不真实成分,不能很好地融入被研究者的真实生活。因此,采风不能称为科学的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法源于西方,指所有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也称“田野研究”。它要求研究者走出书斋、走进被研究对象的居住社区和他们的生活,在与他们一起生活中通过观察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此分析、得出结论或提升出理论。如今,学界普遍使用“田野调查”这样一个专业术语来指称我们的调查工作,但在使用时仍存在一些误区。
进入田野是为了收集资料,了解真实情况,可怎么用这些资料?如何从资料中得出规律性的总结,上升到理论上的需求?这些却没有得到重视,反而将注意力仅仅集中在资料收集上,第一个误区就在于此。收集、整理资料是田野考察的必要工作,陈述事实永远也不会出错,但是把研究者推向田野不再是文化描述的需要,而是为了理论建设和解决问题。
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拿西方现成的定义和方法来规范我们自己的思想。但是,定义不等于真理,方法更不能取代思考过程。拿着西方现成的定义和解释比照现实的最大危险就在于忘记了语境规则。如今,仍有业内学者按照西方的田野调查法按部就班、程式化的进行作业,这是第二个误区。我们应该考虑到田野作业的调查对象是具有不同思想和思维方式的群体,其文化、政治、信仰千差万别,这些情况都决定着田野调查的独特性。因此,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方法,而应更多地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
田野调查法普遍地被当下广大学者所运用,出现问题和误区属正常。知易行难,我们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方法。田野调查法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势必会在未来随着中国学术环境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向着高科技化与本土化等方向发展。
未来的社会是科技手段不断深化的智能型社会,所以未来的田野调查也会依托技术手段的革新而深入、宽广。现如今的田野调查工作中,已经积极引入地理资讯系统等高科技或借助影视技术最大限度地捕捉真实,以改善学术研究。例如,学者范毅军以《走进时光隧道:GIS与时空资讯的整合》为题,详细讲解并演示了如何与时空资讯进行整合,运用文字、数字和影像图片等各种时空资讯载体,在一个具体的时空架构下,让人身临其境地理解特定研究对象的深层意义。
田野调查法不仅被中国人文学者所熟知并广泛应用,还在逐渐与中国学术实际情况相契合。我们比照西方流传下来的田野调查传统,解决发生在中国“田野”中的问题时,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质疑西方的田野调查理论范式是否完全符合中国学术的实际。为此,许多学者反思,实地考察的传统我国古已有之,我们不应该局限在西方的理论框架中,而遮蔽了本来就是优势的本土经验与优秀传统。面对新的时代,未来之路必定将在对西方理论与方法的批判吸收上,与中国实际问题、中国优良学术传统、中国文化特色相结合,真正做到本土化。
(选自黎婵《田野调查法在中国人文学科领域的发展与应用》,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早在周代就有了实地考察形式,不过中国古代学者大多还是依据古籍文献研究问题。
B. 古代采风活动是为了考察民情,客观上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C. 田野调查法应该重视理论建设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收集、整理资料上。
D. 在田野研究中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理论,但同时也须考虑我们自己的调查对象特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的采风不能被称为科学的田野调查法,是因为采诗官是由统治者委派的。
B. 只要走出当前田野调查的误区,就能保障田野调查向着高科技与本土化方向发展。
C. 田野调查的发展需要依赖科技革新,而传统的实地考察在未来会被技术手段取代。
D. 生搬硬套西方田野调查方法,就会忽视我国国情,不利于我国学术的本土化发展。
3. 下列选项符合田野调查法理念的一项是( )
A. 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部收集整理与当地历史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为研究者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源。
B. 社区工作者为了解居民的幸福指数,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涵盖的问题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C. 有研究者进入某山区,实地考察并记录贫困妇女的社会角色转变情况,提出“贫困文化”概念。
D. 民俗络技术搜集信息,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获取数据和实例,来有效支持研究工作。
4. 请简要梳理材料的行文脉络。
5. 材料提到:“把研究者推向田野不再是文化描述的需要,而是为了理论建设和解决问题。”费孝通先生基于田野调查的丰富积累完成了《乡土中国》,请从该书中任选一例,谈谈他在理论建设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贡献。180字左右。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围绕田野调查法展开,先对比中国古代“采风”与田野调查法,指出“采风”非科学方法。接着阐述田野调查法起源、内涵及应用误区,最后展望其高科技化与本土化发展方向。文章逻辑清晰,对田野调查法在中国人文学科的发展与应用剖析较全面。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不是把精力放在收集、整理资料上”错误。文中指出“收集、整理资料是田野考察 必要工作……但是把研究者推向田野不再是文化描述的需要,而是为了理论建设和解决问题”,并非不重视收集、整理资料,而是不能仅将注意力集中在这方面,还要重视从资料得出规律性总结、上升到理论需求以及解决问题。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觅渡,觅渡,渡何处?
梁衡
①第三次访秋白故居时正值他牺牲六十周年,地方上和北京都在筹备关于他的讨论会。他就义时才三十六岁,可人们已经纪念他六十年,而且还会永远纪念下去。是因为他当过党的领袖?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是因为他的才气?是,又不全是。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
②纪念馆是瞿家的一间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初听这名字我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