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精诚联盟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3月联考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560字。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3月联考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吋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E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朿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近几年在社交媒体上,一些小镇因为独具特色的产业、自然风光或生活方式而“出圏”,吸引 了年轻人回流。但小镇是否留得住他们?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进入下半场的中国,小镇要扮演 什么角色?
本刊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 记者:前些年,中央有关部门提出特色小镇的规划后,小镇经济的概念找到了一个依据,很 多地方打造了一大批各式各样的特色小镇,然而,很多特色小镇最后成了烂尾小镇,广受诟病。 然而,我们寻访的很多小镇确实是以“特色”作为发展路径的,它们往往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到了 “冠军”。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所谓的“特色” ?镇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特色” ?
陆铭:中央认为镇域经济可以走特色小縝的道路,从大的方向来讲没有错,但是问题就是特 色小镇的“特色”是怎么来的,背后有没有不同的力量。所谓的“特色”,其实是一个“比较优势” 的概念。本质上,特色小镇是一种经济现象,它不是政府创造出来的。我们后来看到很多所谓的 成功案例,包括你们报道的很多小镇,政府引导确实发挥丫作用,但很多时候是在政府发挥作用 之前,市场就已经开始动起来了。比如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那里专门生产女生美甲用的穿戴 甲,产业在当地已经占据了很大比重。政府最近也是想把它打造为特色产业,但很显然,这个产 业最初并不是政府来推动的,他们只是亊后介入,来提供基础设施、资金扶持、宣传推广等等。
然而,这些成功的特色小镇案例容易让人产生一些误区,认为只要通过政府扶持就能成功。 所以最后很多地方就变成了政府主导,大搞规划建设,甚至政府来选择产业,结果就是有的地方 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硬上。哪怕同样是搞旅游,有些地方有资源基础,但有些地方没有基础, 也去建设所谓的旅游小镇。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讲过旅游经济中“特色与距离”的关系——如果 一个地方的旅游资源很有特色,比如敦煌,你再偏远都不要紧,都会有很多人慕名前来,但现实 中的情况是,很多所谓的旅游特色小镇,就是人为地打造一个古镇,看着都跟绍兴差不多,地理 位置又偏远。那游客有必要花几千块的机票钱来看一个假的古镇吗?更不要说很多地方去建数字 经济小镇、高科技小镇、基金小镇等等,很多都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背离了真正的“特色”。 这是我们今天要回过头来总结的问题。
记者:中国有数以万计的乡镇,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区域,资源条件千差万别。作为连接乡村 和城市的重要一环,小镇的发展又关乎很多人的生活。在如今大规模的、高速的城市化进程接近 尾声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去看待小镇的功能和定位?
陆铭:我认为看小镇最好不要单独一个个地去看,最好还是把它放到城市体系里面去看,而 这个城市体系有两大主题:分工与分化。分工,就是大中小城市各自承担不同的功能。从趋势来 讲,中国的镇域经济是融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在小镇上发展出特色产业,也一定是在小镇与城市之间满足了相互需求之后的结果。第二是分化,中国经济不要说镇域,就是县域分化都非常 厉害。从人口趋势上来看,有些地方人口流入,有些地方人口流出一一整个中国区域经济就分成 了这两种类型。人口流入的地方通常具有一些优势的自然地理条件,比如沿海、沿江或者靠近大 城市。所以你们会发现,很多所谓的特色产业小镇都位于东部地区,这跟这种独特的历史和自然 条件分不开。但我倒觉得,那些人口流出的小镇或许更值得关注。
两周前,我去长春一个地方调研,那边有一个叫鹿乡镇的地方,近年来也在持续人口流出, 那里专门养鹿,生产鹿茸,还围绕养鹿产业发展出了旅游业。在西北还有很多地方,经济社会收 缩得厉害,但自然风光稀有,可以吸引到外地游客。更偏远一点的地方,比如边境上的小镇,可 能只能承载一些边境的国防和贸易功能。还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小镇,可能就是承担少数民族的 文化传承功能。这些小镇的经济体量通常很小,很难说像东部的小镇一样发展出一个特别大的产 业,但它们有可能提供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有价值的。
记者:如果持续人口流出,这些小镇的命运不是只有消亡吗?
陆铭:如果一个小镇人口持续减少,可能最终就是会被并掉,或者走向消亡,但问题的关键 在于:这有什么不好?社会的传统思维就是一个地方一定是人多才好。然而,有些地方的自然地 理条件好,经济和产业发展有持续的动能,自然而然会带来劳动力的需求、人口的增长,但有些 地方区位偏远,资源本身就不足,承载不了太多的人口。而且,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总量稳定, 有地方人口增长,必然就有地方人口负增长。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或许是,在一个人口负增长的 地方,比如张三流入到沿海城市去工作.李四留了下来,那么对李四来讲,当地的人均资源是不 是增长了?比如他要做农业或者搞养攰,他是不是可以将自己的农场面积扩大,小田变大田?是 不是可以引入新的技术——因为人少了以后、原先靠人力完成的现在可能就要用机器代替了,当 然这其中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介入,既包括市场的资本和技术,也包括政府的相关政策扶持。如 果这些都可以的话,那张三们流出了,有什么木好?至少对李四来说,他的生活也不是没有希望, 加上小镇的生活成本更低,自然环境更好,慢慢地就能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摘编自《离乡还是返乡,小镇命运如何分化?》)
1.下列对“特色小镇”中“特色”形成机制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特色是政策引导下通过产业园区集聚形成的标签化成果,瀋依赖专项财政补贴与招商引资实 现规模化发展。
B.特色源于市场自发形成的产业基础,政府仅在后期提供基础设施配套与品牌推广等辅助性支 持。
C.特色必须依托地理K位通达性与特色资源禀赋的双重叠加,通过政府主导的产业集群规划才 能确立竞争优势。
D.特色本质是行政力量干预的差异化发展策略产物,需通过规划建设与公共服务倾斜维持可持 续性。
2.对人口持续流出的小镇发展前景,陆铭的核心判断依据是(3分)
A.需强化户籍管控与土地流转限制,通过行政干预延缓人口流失引发的公共服务衰退与产业空心化。
B.人口规模缩减倒逼生产要素重组,留守群体可通过规模经营转型与技术替代实现人均资源占有量提升。
C.传统镇域形态瓦解必然导致地域文化传承断裂,需通过植入特色产业,重塑人口吸引力,以维持社区存续。
D.扭转人口外流趋势的唯一有效路径在于培育特色产业集群,通过生产率提升重建经济内生动力。
3.根据访谈,小镇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功能定位应遵循何种原则?(3分)
A.构建全产业链闭环的独立经济单元,通过特色产业培育实现与核心城市的产业竞争与市场分 割。
B.承接大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成为区域经济梯度发展体系中成本敏感型企业的次级承载 地。
C.在城市网络分工中承担专业化功能,通过差异化价值输出与大城市形成互补共生的空间经济 格局。
D.依托政策红利突破自然地理约朿,打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能的产业共建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4.请结合材料实例,概括“比较优势”概念在特色小镇发展中的具体作用。(4分)
5.本文记者的提问体现了哪些访谈技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雪山大地(节选)①
杨志军
父亲当天就骑着日尕出发了,他开始说服牧人出售牲畜的这天,雪哗哗下着。雪朵大得出奇, 就像无数白蝴蝶在风中滑翔、碰撞、争奇.斗艳。忽而又变了,深阔的天幕变成了一架偌大的织 机,不停地摆动着,把羊毛一样的雪花瞬间柠成了线,又瞬间织成了氆氆,这是多大一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