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00字。
亲如手足——“顿读”“停顿”关系杂感
湖州中学 夏云陶
序:后顾之忧
有一个问题常困扰我,我想这也是我作为普通话测试员较为敏感的缘故。那就是在很多普通话考核的朗读项目中,大家都一致反对的“顿读”现象,实践多了,又发现有些测试员在“说话”项中,给考生加上了“顿说”的罪名,扣分还很厉害,而我自己也很怕别人说我有“顿读”现象,现在“顿说”的评定也出现了,我就更为心惊胆战,因此今天借着坐于案头的时机,慢慢地思考一下自己学普通话的“出路”。
我们都是从不识一字的幼儿成长过来的,生活中人与人总存在着朗读能力的差异,有时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制约着自身的表达,那就需要一些弥补的措施,或者有一些独特的方式来解决,实践应该是高过理论的,所以,我这里很想谈谈对于顿读与停顿之间关系的想法。
一、不能不爱“顿读”
朗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的事,但是做到把话讲清楚还是大家都能追求的。这也是生活中交流的基础。读一份报告,即使是领导也不会总读得声情并茂,只要传意,所以很多顿读虽有不利,但是总比强迫自己读得流畅有感情,结果更是紧张疙瘩的更厉害要好。所以,顿读并不见得是普通话考核里的重大问题。
顿读,可以使小孩在学普通话初期更扎实地认识更多汉字。父母或教师在教读时,可以念一词,小孩跟读一词,不知不觉中某些字认识了,某些词语记住了,某些片段更有体会了,感情其实正在积聚。认识事物原本就是从局部到整体的,慢慢的促成人的心灵世界,有些小孩包括大人到现在都有用手指点着词语一个个念过去的习惯,先点指是为了能够逐步将字型与字音相对应,学会对应再逐步过度到划指,最后过渡到不用指字阅读,让顿读成为读准的好途径。
顿读,可以使想读通较难作品的学习者,更快更准确的了解一篇文章的含义,要想朗读好比较难以理解的文章,尤其是古诗文,这是必须去做的。其实这种顿读是把握节奏的方式,只是初学时进行放大,然后给人感觉较夸张,在会听的人耳中似乎会觉得难以接受;但是光求顺畅,却读破句,或在需要强调处也“一气呵成”的话,可能会招来更多耻笑。比如杜甫诗《客至》中“樽酒/家贫/只/旧醅”,第一次看诗时不好好念出顿音,就会理解错误,是“酒家”贫困吗?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刚带读学生时,这么处理并不会让学生产生怪异的感觉,反而会在无形中帮他们明确成分,读懂全文,而且了解一些诗体的风格。这样就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朗诵水平,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增加了文学涵养,这其实比说好普通话更有价值。顿读绝对是处理好真正意义上的朗读的第一步,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人人都这么发展过来的一步。
顿读,在遭受广大普通话测试员的非议中始终无私的做着自己的贡献,所以我爱它。
二、揭开“停顿”的面纱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
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