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3/25 20:45:4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220字。

  绝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摘编自《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材料二:
  宰牛本是一项谋生的技能,而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却升华为精妙的艺术表演。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者,技术与技巧也;道者,内在规律也。人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得天机自运、出神入化。文艺创作境界之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学史上很多爱国题材的经典作品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而产生并以其为旨归。
  B. 文学经典之“道”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的一些潜在内核化为的准则与范式。
  C. 技者,技术与技巧也。对创作者来说,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熟练掌握“技”。
  D. 重“技”还是重“道”,关系着文艺创作境界的高下,创作者只能从“道”上下功夫。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审美旨归总体上是一致的。
  B. 儒家、道家对和谐的追求内容有异,但都对文人的审美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 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履行裁判职责的是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
  D. 只有深入社会生活,投身时代洪流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
  3.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中涉及的儒家思想无关的一项是(    )
  A. 朝闻道,夕死可矣。
  B.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C.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创作者应如何悟“道”才可能创作出经典作品?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围绕“文学经典之‘道’”和“文艺创作的‘技’与‘道’”展开,材料一探讨了中国文学经典的内核,强调儒家和道家思想对文人审美人格和经典作品的影响,指出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变化离不开对道德情操和情感审美的追求。材料二则通过庖丁解牛的比喻,阐释了文艺创作中“技”与“道”的关系,强调“道”作为内在规律的重要性,并指出创作者需深入生活、体察时代,汲取文化遗产的营养,方能创作出经典作品。两则材料相辅相成,共同揭示了文学经典和文艺创作的精神内核与实践路径。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创作者只能从‘道’上下功夫”过于绝对。依据材料二“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可知,创作者也要在“技”上勤学苦练。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咐
  孙犁
  ①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②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儿,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进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