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2025届高三4月模拟检测(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230字。
江西省南昌市2025届高三4月模拟检测(二模)语文试卷
一、 阅读(72分) 2025.04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风洞是一种空气动力实验管道状设备,由洞体、驱动系统和测控系统组成。它通过人工方式产生和控制气流,模拟飞行器或物体周围气体的流动及空中各种复杂的飞行状态,量度气流对物体的作用以及观察物理现象,常用来测试与周围空气流动有关的工程应用。作为地面上人造的“天空”,风洞是进行空气动力试验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成为现代飞机、导弹、火箭等研制定型和生产的“绿色通道”。
风洞洞体主要用于测量和观察模型,试验段上游有稳定段和喷管,稳定段的作用是提高气流的平直度和减小气流的紊乱程度,喷管则是将气流加速到所需的速度;试验段下游一般有扩散器,用于降低流速和残余速度损失,还有一个排气段,用于将风洞外的气流或回流段引导至风洞入口。为便于实现和测量,风洞试验中,模型一般固定不动,而让试验气体高速流过模型,相当于将研究问题坐标系固定在飞行器上。当然,也有一种更接近实际问题的试验模式——气体不动而模型运动,其困难就在于模型的高速发射、回收以及测量。
以膨胀管风洞为例,驱动系统主要依靠活塞驱动和膨胀管加速。活塞驱动段,通过控制高压空气的释放驱动活塞运动,完成驱动轻质气体压缩。高压空气的内能转化成活塞机械能,再转换成轻质气体机的内能。在压缩终了,活塞将以一定速度与活塞压缩管底部以及夹膜环碰撞,压缩过程中产生高温、高压。膨胀管加速采用多级、分次加速方法,经活塞驱动的轻质气体达到一定压力,控制第一道膜片破裂,形成第一道激波,进入至激波驱动段。第一道激波使低压端中气体温度和压力升高,产生第一次加速,此后激波通过全部试验气体后击破第二道膜片形成第二道激波,进入激波被动驱动段。第二道激波促使被动驱动段内气体温度和压力升高,产生第二次加速,达到一定压力击破第三道膜片,激波进入膨胀加速段,使试验气体第三次加速,在加速同时试验气体的温度、压力亦随之下降。经过三次依次加速,试验段内气体具有很高的速度和较高的焓值,从而具备模拟飞行器气流状态。此外,由于膨胀管风洞在试验段前增加了喷管,扩大了膨胀管的试验流场均匀区,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膨胀管的试验时间。
(摘编自《风洞究竟是什么?》《国之重器缔造者:中国风洞如何领先世界?》)
材料二:
1936年,旅美归来的伍荣林教授在南京主持建造国内首座1.2米回路式低速风洞,开创了中国风洞建设的先河,为中国风洞事业搭建起最初的框架。他提出的串联双试验段风洞理念,至今仍在气象局仪器校准中发挥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 中国逐步建立完整
1.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对风洞洞体结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激波被动驱动段 ②激波驱动段 ③稳定段 ④试验段 ⑤喷管
B.①喷管 ②试验段 ③排气段④激波驱动段 ⑤激波被动驱动段
C.①激波驱动段 ②激波被动驱动段 ③稳定段 ④喷管 ⑤试验段
D.①试验段 ②喷管 ③排气段 ④激波被动驱动段 ⑤激波驱动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洞主要通过稳定段、喷管等控制气流从而模拟飞行状态,试验段上下游的部件功能互补,以优化气流状态。
B.风洞试验中模型固定、气流流动的模式,与实际存在差异,而气体不动、模型运动的模式更真实,难度也更大。
C. JF-22的建成使中国成为全球唯一覆盖全“飞行走廊”的国家,说明中国已完全掌握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发技术。
D.中国风洞技术经历了从模仿到创新的发展过程,逐步在低速、高速和高超声速风洞方面,形成了自主研发系统。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港珠澳大桥通过大气边界层风洞测试,优化抗风设计,保障工程安全。
B.新能源汽车借助汽车风洞降低风阻系数,提升续航能力和行驶稳定性。
C.北京冬奥会速滑馆利用风洞模拟不同风速条件,帮助运动员优化滑行姿势。
D.某高校开发“数字风洞”平台,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课堂上模拟测试。
4.两则材料文体不同,在语言表达上却有相同之处。请从词语使用的角度,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风洞技术取得快速发展并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点的能力。作答本题,关键在于筛选两则材料在语言上的共同点,可以从词语的使用、说明方法的使用等角度入手。
(5)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捉月
刘以鬯
李太白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飞入月亮。他喝得醉醺醺的,手执横龙泉,逍遥自在地一边起舞,一边吟啸,刚才那一股悒郁的心情,顿即消失殆尽。暗忖:“如果这不是梦,多好!”醒来后,依旧是梦,心像上了锁,很懊恼。
他睁开忪惺的眼睛,首先看到的便是那柄挂在墙上的横龙泉。前些日子,在路上忽然遇见从甥高镇,久别重逢,寒暄几句后,拉他走进酒楼。三杯下肚,始发现身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