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08年中考语文试卷考生答题情况分析(基础题)
作者:江西省南康六中 廖际锋 时间:2008/6/28 10:07:0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538
2008江西中考语文卷考生答题情况分析(基础题)
(一)积累与运用
1、古诗词默写题区分度较高,满分的考生较少,主要原因在于错别字较多,如:
汗(正确)-------汉(错误) 凌(正确)--------临(错误)
疑(正确)-------凝(错误) 谤(正确)--------榜(错误)
绝(正确)-------决(错误) 峙(正确)--------待(错误)
麾 (正确) -------摩(错误)
此外,“炙”字上方的“月”少一点的错字也十分普遍。
这一题丢分最多的应是第(4)题, 尽管是一道直接默写题,但由于不是名句,考生平时重视不够,默写时问题十分多,得分相当的低。
对理解运用性默写题,考生在答题时缺乏必要的审题和灵活的思考:如第(5)题,虽然“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出自名篇,但考生没有认真审题,结果出现误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因识记不牢写成“峰回路转不见君”的也不少。又如第(7)题,考生未能认真审读其中的“山水”“古诗词”等限制性词语,导致答非所问。
2、字形字音的识记是一道基础题,也是一道新题,但却成了学生的一道难题,得分率相当的低。其实,只要考生稍加认真审题,还是可以采用排除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语言实际运用题解答能力有待提高。
(1)“缩写句子”题得分相当的低,大部分考生无法明确题意,更无法区分句子的主干和枝叶,导致缩写不够彻底。“修改病句”题大部分考生对该句存在的语病难以区分以及违背“多就少改”原则。这些都充分暴露出考生平时淡化语法的意识。
(2)材料分析题大部分考生分析不全面,只是针对其中一方面谈了自己的感受,而没有联系实际,缺乏获取整体信息的能力。
(3)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较弱。如第5题的表述文字不简明,不流畅,缺乏文采。
(二)古诗文阅读
1、语言筛选的能力欠缺。如第7题不会根据“季节特点”这一要求在材料中筛选出相符的词语;第12、13题不会根据题中“原因”、“如何”这带有指向性的词语去筛选出相关的语句。
2、古诗文整体把握的能力偏弱。如第6题考生不会从整体上去把握这首诗,而只是抓住一两句诗去解读,自然就发现不了这首诗上下片不同的内容。第14题对人物的的评价都能答到桑怿的“义”,但对他的“勇”还是有些忽略。
3、联系语境揣摩语言的能力不是很扎实。如第10题中的 “缚”字、“善”字、第11题中的“知”字,不少考生望文生义,写成“束缚”、“善良”、“知道”,这也凸显出考生的古文意识较弱。
4、审题不清楚全面。如第10题不少考生做成注音,第12题不少考生用原文回答;第14题,只写桑怿的性格特点,而不写自己的评价。
5、阅读思考不够,对诗歌感情的把握还需加强。如第8小题,较多考生只答到一方面,如“愁苦”或“悲苦”,而对题中明确表述的“变化”一词不再深究,造成失分。
(三)现代文阅读
1、部分考生双基能力有待提高。如第15题的选词填空,词义辨析不清,失分最多。
2、对文本整体把握与理解的能力不足。如第18题要求考生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但较多考生把握不准。第22题较多考生由于对文章内容把握不够,不能准确筛选出所需信息,忽略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对大自然的尊重之情”等情感的理解。又如第24题大部分考生完全摘录原文回答,没有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要点综合、概括。
3、对作品的写作手法掌握不透。如对第17题的回答表现为考生大多站在自己的角度对题目加于理解,而不会从“反衬、衬托、烘托”等角度去理解,去答题。再如第19题不少考生没有把握该句在文章中所起的篇末点题(揭示主题、点明主旨)的作用,导致答题失误;
4、考生语文能力运用不灵活,从不同角度揣摩语言的能力较差。如第16题,第(1)题能从修辞角度分析,第(2)题就还是从修辞角度,而不会从语言的蕴含义去分析,因而出现答题不全导致失分的结果。
5、考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还不扎实。如第23题,很多考生就是从原文中东抄西摘,没有用简明的语言进行概括。
6、联系具体语境理解词语语义的能力较弱。如第21题,对“力量”和“权力”两词的语境义理解不全面不到位,失分较多。
7、缺乏必要的素材积累,合理使用材料能力弱。如第25题,很多考生所举材料与作者的观点不符,无法证明论点,导致不能得分。
7、主观表述题大多考生表述不准确,缺乏针对性。如第20题的材料链接,其目的是让考生在材料阅读中渗入个性化思想,进而用语言表达出来,但大部分考生对“年”的认识深度不够,答题时泛泛而谈,不能从文化的的角度来分析“年”。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