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40字。
2006年龙岩市三县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分析
浏览2006年龙岩市长汀、连城、武平三县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顿有一种似曾相识而又耳目一新的强烈感觉,也就是说这份试卷既传承了近几年我市中考语文试题的基本模式,又有了大胆的革新。评阅结束,众师纷说,现归结如下。
一 试题评析
这份试题总体质量较高,它很好地沿袭了近几年我市中考语文试题的基本模式,设置“积累和运用”、“阅读理解”、“作文”三大块,题量适宜,难易适中,注重对考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既落实了“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又有“新课程标准”的体现,切合教学实际。同时,又体现了“稳中有变”的命题原则,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如三大块分值的调整:语基和作文各增加10分、阅读减少20分。这样设置,既体现了中考向高考靠拢的趋向,又体现了初中学段应注重积累的教学理念;阅读材料少了“说明文阅读”这一块,使得考生能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能有充裕的时间阅读试题其它文本,深思熟虑,完成答题,体现了命题者对初中学生阅读实际的了解和人性的关怀。
“积累和运用”部分灵活而充分地考查了考生的语文素养。尤其可贵的是:考查了对富有时代性的“绿色”一词在特定语境中的理解;以辩论词的形式点击了富有文化内涵及地域色彩的“我的长征”,考查考生的思辩能力;关注名著阅读,要求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性格。这些题目的设置,使得这一部分亮点不断,深层次地揭示了初中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美中不足的是“名著阅读考查题”,命题者本意虽好,但它不能真正考查出考生的阅读状况与收获,使得相当部分可能根本没阅读经历的考生,仅凭道听途说也能基本答出似是而非的答案,且评分标准不具体,这类答案令评卷老师无所适从,给分不甘、扣分不忍,再说,其中的“故事”和“性格特点”脱节,不严密。
“阅读理解”部分选择了文言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阅读理解的考查,文本材料适合初中生阅读,阅读量适宜,问题量适中。
“文言文”部分选取《五柳先生传》着重考查考生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回归文言文阅读的实质。还要求考生对五柳先生“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作出评价,说明理由。这就体现了对文言文的阅读不能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而应有阅读主体的融入与思考,从而正确阅读与接受古代文学作品,做到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阅读原则。但虚词未曾涉及,似乎是个遗憾;分值权重较低(仅10分)。
杂感式议论文《镇静出智慧》的阅读,选文材料生动有趣,能激起考生的阅读兴趣,从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把握、阅读迁移等方面设题,问题涉及面较广,且有较强的层次感,既能考查考生对该文本的阅读情况,也能考查出考生平常的阅读积累情况。值得商榷的是:所选文本的情节杜撰痕迹较为明显(尤其是第二个事例),其真实性经不起推敲,对考生的阅读冲击力不够;文中个别词语明显不妥,如倒数第二段中的“化险为夷”一词,事例情节中根本无险可言,如换为“收回失物”、“挽回损失”会更为准确;第10小题“丢伞后,巨商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一问题设置的指向性不明,使一些考生答题方向错误,如答成“表现在语言、神情、行动、心理”、“不露声色、镇静、耐心等待、沉着应付”等等。而评分标准的四个要点都是从巨商丢伞后的具体行动方面作答的,显然如题目能改为“丢伞后,巨商的智慧具体表现在哪些行动上?”会更为恰当,不致使考生产生方向性迷惑;第11和12题的分值配比不合理,可把11题设为2分,12题设为6分,因为这两题的答题量和难易比是有很大差距的。
记叙文阅读《第七条白裙子》,文本材料为校园生活,主题为讴歌同学之情的真、善、美,考生读来会有亲切感,并有教益。设置5个问题,考查了考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与深层的理解和感悟。评分标准较为宽松,不苛求。第16、17题属开放性命题,有利于考生把文本阅读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得到真切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