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语文复习六大专题系列(6份)
- 资源简介:
2013中考语文专题1基础知识.doc
2013中考语文专题2散文阅读.doc
2013中考语文专题3说明文阅读.doc
2013中考语文专题4议论文阅读.doc
2013中考语文专题5小说阅读.doc
2013中考语文专题6文言文阅读.doc一、字音字形专题
本节知识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也是哪一套中考题中都少不了的题型,主要考查汉字书写和汉字构造以及汉字的注音,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最重要的是汉字的字音和书写。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和填空题,有时也出现考查考生先找出错别字,再纠正错别字的试题。
一、基础知识
(一)字音
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是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语音方案。1958年2月11日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推行。包括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五项内容。
1、字母表(26个)
Aa Bb Cc Dd Ee Ff Gg
Hh li J j Kk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u Wv Xx Yy Zz
2、声母表(23个)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3、韵母表(24个)
单韵母:
a o e i u v
复韵母:
一、理清文章思路
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思路有不同层面,对全篇而言有总体思路,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所谓的理清文章思路就是要通过分析文章的选材取材、结构层次、线索脉络、详写略写、过渡照应等探索作者定型的思维过程。在中考试题中,对文章思路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对局部思路的考查,对整体思路的考查也偶有涉及。即使不着眼于回答具体的题目,理清思路也应成为我们阅读现代文的一种基本能力,所以掌握一些理清思路的方法对我们来说还是有好处的。
一、基础知识
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从文章线索、脉络入手理清文章思路。
在以记叙性的文章里,常常有一条路线贯穿在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中,这条路线就是线索。线索和脉络不是思路,而只是一条主线,但线索和脉络却能作为作者思路的航标。在以记叙、抒情为主的文体中,可以以主题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文章的内容是由线索或脉络将其有机地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的,那我们就可以沿着线索或脉络去探寻作者的思维过程。如在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作者以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要探寻作者的思路,我们就可以沿着这条线索走下去。在小说的
说明文阅读在各类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受命题老师的青睐。纵观全国各地中考,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试卷中考查了说明文阅读。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说明文阅读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掌握阅读说明文的一些技法,在中考中取得高分。
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卷,说明文阅读命题范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要求学生指出文中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辨析说明方法并能指出该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3.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4.理解文章的段落、结构层次,概括文章的文意、层意、段意。5.体味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6.捕捉文中重要信息。7.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理解、发现、创新或提出建议。
一、明确对象,抓住特征,提取信息
一、基础知识:
(一)说明对象:所谓的说明对象,就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到底要向我们介绍什么,这个被介绍的事物或事理就是说明对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就是题目,也有些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极少数需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提取。如:《苏州园林》《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文章根据文题就可以判断出说明的对象。也有根据文章内容判断的,这就要通过阅读全文,概括段意,归纳各部分内容,找出说明对象。《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条理清晰而又生动、富有新课标对议论文的学习要求是:议论文阅读在中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并作出判断。能分析关键性词句,理解议论性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近几年来,阅读材料大踏步走向课外,给人启发、给人教益、让人深思与警醒的文章日益成为阅读中的热点。选择题逐渐淡出,填空、简答题成为主流题型,迁移性、开放性试题大量涌现。这种趋势代表着阅读的方向,是时代的要求,值得考生关注。
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一、论点
一、基础知识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地分析、归纳论点,首先要辨清两小说是指在语言文学艺术序列中和散文、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创作体裁。是指以叙述事物为创作手法,营造典型性为审美特征的文学创作体裁。它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手段,反映社会生活和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一、小说的人物形象
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最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
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
(二)一词多义
度
先自度其足 (量长短)
吾忘持度/宁信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置
郑人有且置履者(备办,这里当“购买”讲)
而置之其坐(放)
市
至之市(集市)
市(集市)罢(集市)
之
置之其坐: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至之市:动词,到…去
而忘操之: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反归取之: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何不试之以足:代词,指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