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20字。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抽象分析
汕头市潮阳实验中学 石福强
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深厚的人文性的特点,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反对文章的肢解式的条分缕析。我们的新课标中“整体感悟”以及重“感悟”的“语感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即由对文章内容的纯理性的分析变为对学生情感的丰富。这些都是对旧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反拨。然而,我们是不是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就是过去过分强调理性的抽象分析而忽略了情感的培养,到过分强调情感的培养,直到忽视甚至否定抽象分析呢?例如偏于抽象说理的议论文在新的高中语文教材当中已经大大缩减,我们是不是因此就忽视甚至放弃有利于培养抽象分析的议论文的学习和写作呢?一堂好的优质课,重在调动和丰富学生的情感是不错的,然而,对受教者来说是不是就应该仅仅存在一个丰富然而模糊的情感表象就戛然而止呢?还是应该有一个明晰的抽象认识,给模糊的情感表象定格呢?甚至有的改革者提出仅考一篇作文来考查学生情感的丰富性的大胆设想,然而,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仅仅停留在感性上,而把抽象分析这些理性的规律性的语言的概括、总结和深入抛弃了,这样做能不能真正掌握祖国的语言,更达不到新课标中所提出的“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汉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学生的感性认识,应该只是学习语言的开始,我们还应该对母语有一种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把母语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加以认识和探究,笔者认为,在这种意义上,语文教学的方法就会发生变化,抽象的分析则成为不可或缺的。
况且,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它不仅属于语文学科的,而且属于整个学科。对语言地抽象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民族语言重形象而轻抽象,况且中国文学传统重“意象”、“意境”,在手法上主张“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都是主张感性上的悟,理性的抽象思维一直受到忽视。我们说,丰富学生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绝对不是全部,语言既然是思维的工具,那么不应削弱对语言的抽象分析。
抽象分析的理性思维,在语文教学当中,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要的问题。语文教学当中的抽象分析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1.不要忽视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内容的分析到底要不要?要!这是一定的。然而,现在的语文教学,为了避免有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