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00字。
浅谈语文学科中新课标改革下的人文取向
湛江市麻章区第一中学语文组 蒋建文 13729161749
近年来不少青少年的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语文学科成了众矢之的,受到了“枪林弹雨”的洗礼,在燕山雪片般的批评中,人文教育的缺乏成为一大“罪状”,语文教育人文底蕴的流失使很多人对语文丧失了信心,甚至产生了悲观主义的倾向。
其实,真正出问题的是语文教育,而不是语文学科,语文作为母语,它不仅是一种语音、符号系统,在其中也积淀了民族的睿智、文化、精神。教语文,同时也就在教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思想、中华民族的感情。语文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打好人生的底色。
而当今的语文教育却是违背它的核心本质。将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语文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是最大的问题。“唯理性教学模式”纵横贯穿于语文教学领域。这种模式崇尚抽象、概括、提炼,崇尚逻辑思维能力,却忽略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的介入;重视将一切语文知识加以解构和量化,却忽略从文本和人本的整体角度高屋建瓴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重视语文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却忽略其他人文和艺术学科乃至自然学科与语文学科的互补性。这使本来诗意的、审美的语文教学向“标准化”、“机械化”转向,从而导致语文课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趣味的缺乏,同时催发语文教学的匠化和应试训练的泛滥。使最具人文性、审美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语文教育变成了一种纯技术性、近乎八股文式的机械训练。其负面作用越来越明显,即文学与人文学科后备人才的愈见匮乏。
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说得好,目前,语文教育我们最缺的是人文教育。这种教育应该给人以浪漫,理想,给人的生命一种亮的色彩。缺少这种生命亮色作底,我们的学生过早面对世俗丑恶,过早学会世故,当他们遇到黑暗沉重的东西时,便会走向绝望,走向极端。所以很多的年轻一代有知却无得,工具化缺乏人性美,成了教育下的奴隶,而不是教育后的主人;限制了生命的发展,而不是推崇人的自由与理想。因此有人把今天的学生称为“自我的一代”,只顾及个人的目的,追求私人私利,放弃政治和社会责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信仰和修养,关心的是自己狭小的私利,遇到与自己私利相冲突的事情,不顾道德法律不择手段地去实现,因此一幕幕悲剧在我们身边不时地上演。
缺乏信仰、修养和人性美,也就是缺乏人文精神。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文化精神。它强调以人为本,主张尊重人,肯定人的价值,崇尚人格、理想和道德,向往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其精神实质是对真善美的认同和追求。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体现了人类的道德情操、人格精神、心路历程、生存状态,关注的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社会的终极目标、人类的安全、发展与命运等。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健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格,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奠定了“精神的底子”,也树立了人类观照自身、批判自身、不断完善自身的精神标准。它是人类的特质,人类的哲学,是人类的最初出发点也是人类最终的归宿点,从这里走出并最终回归这里,为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