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案3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4.揣摩文章精彩的段落和语言,感知文章的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
1.重点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结构和思想感情。
2.难点
揣摩文章精彩的段落和语言,感知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痛(chi4) 嗥鸣(hao2) 斑斓(1an2) 怪诞(dan4)
亘古(gen1) 默挈(qi4) 田垄(long3) 蚱蜢(zha4 meng3)
污秽(hui4) 谰语(1an2) 辗(zhan3) 辘(lu4)
镐(gao3)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炽痛:热烈而深切。
(2)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3)斑斓:灿烂多彩。
(4)怪诞:奇怪;古怪。
(5)亘古:整个古代。
(6)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7)污秽:不干净。不干净的东西。
(8)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3.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人
1.作者作品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他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如《憎恨》。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2.导语。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正课
1.正确流畅,饱满感情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