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00字,介绍有关《花未眠》的作者资料。
《花未眠》中体现的死亡意识
使作品笼上了伤感与悲哀的色调《花未眠》一开始就写道,“作者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进而发现“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既然是美为什么又会是哀伤的呢?这里的“哀伤”,不仅仅是因为海棠花的盛放不被世人欣赏和关注,更是因为一朵花的盛放之时,恰恰就是它的死亡之始。一花一世界,自然万物莫不如此,不禁令人感慨良多。因此,“死亡意识”使文章基调低沉,具有一种哀愁的氛围,流露出伤感与悲哀的色调,具有感伤主义的色彩。
每一次的“发现”,每一次的进步,都将意味着一种结局的将至。“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这是米开朗琪罗临终的话;“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这是雷诺阿的声音。这些大师们声音的色调是灰暗的,却不断地撞击着川端的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活着,便永远处在一种叫着“死亡”的阴影中,这是人类的悲剧中有力反抗而无力解决的悲剧,是一种根本意义上的悲剧。于是,川端在“花未眠”中不由自主的慨叹:“一朵花很美,我有时会自言自语道:要活下去”。“要活下去”这是川端对生命﹑生活的一种坚定的信念吗?难道他真的要坚定的生活下去吗?
我们不要只看见“要活下去”四个字,而忽视了“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的自语到”这部分内容。川是语言大师,十分注重用词,每句话都应有他的言外之意,文如其人,作者为什么要自语?为什么会有时不由自主地自语?他反复提醒自己要活下去表明了他是个怎样的人?这让我想起了诗人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作者反复强调“从明天起”呢?那么“今天”的海子幸福吗?明日复明日,诗人今天又在干什么呢?海子最后也是自杀身亡。再联系作者本人,作者从一朵花身上就想到要珍惜生命,可谓人生值得留恋的事物实在太多,那么为什么作者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仅仅过了三年就自杀呢?种种迹象表明:川并非珍爱生命之人,而是一个厌世轻生的人。为什么说他厌世轻生呢,在他的头脑中潜藏着浓重的“死亡意识”。这种“死亡意识”渗透到川端康成的很多作品中,在《花未眠》中作者写到: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事物毫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他渗入我的心”。 “我去本能寺拜谒浦上玉堂的墓,归途真是黄昏”。 “我去阑山观赏……没有人到阑山去参观”。“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