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300字。
《语文教学论》作业
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和原因探究
贺登川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0级教育硕士 甘肃 兰州 734000)
语文教学的成绩是巨大的,但所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尤其是从80年代早期开始,由于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和高考升学指挥棒的左右,语文教学陷入误区。步入9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高考竞争,使应试教育走向了极端,语文教学深受其害,出现了种种弊端,语文教学步入现实困境。应该说现在仍然没有走出困境。
一、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
主要表现在:①标准化考试泛滥,教学形式符号化;②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视语文的交际性;③过分强调的科学化,忽视语文的人文性。④能力训练极端化,甚至于把语文学科知识归纳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十二个方面,并分解为相应的四十八个知识点展开强化训练(也有分解为108条知识点的)。这样的的教学实践,其价值取向必然是偏重“能力训练型”人才的培养。
(一)教学脱离实际
把学生框在教室里,框在语文教材里,框在题海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这是极其有害的。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到:“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烦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急。”《说苑·杂言》)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社会交际工具,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生活 体验和社会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操的有效途径。课文学习是“一掬水”,课外学习是“江河湖海”,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略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
(二)学生积淀太浅
现在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量少,写作量少,练习册多。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数理化、英语作业占据,还要读各种形形色色的辅导班,或者请老师搞家教辅导,这样所剩无几的一点可怜时间,就是看看电视,很少看书,或者根本不看书。而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也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占去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我们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一台。阅读是一种综合吸收,亟应沉潜于其中,“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更有甚者,教师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而且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理由非常充分,为了学生能考上大学,为了学生的前途。一位同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书的篇幅也相应越来越短,从长篇到短篇,从短篇到畅销杂志,最后就是被老师没收的漫画。没收的时候老师说:‘不要因为一根树枝,挡掉前面的一片森林。’”(《文汇报》1999年7月17日)越来越多的大学教授痛感现在的学生文化积淀太少,文学感受力在下降,知识面越来越窄,无法和教师产生共鸣。文化积淀太少,不但学不好语文,而且妨碍学生个人的成长,文学素养的缺乏会造成人生与社会经验的缺乏。读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弄懂语词的含义和文法的规律,而更要紧的是青少年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获得一种少男少女对善与美的把握和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