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的作品谈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中其他文字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11/26 20:12:1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11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8700字。
从苏轼的作品谈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山路弯弯,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打得树叶“哗哗”作响,路上行人纷纷狼狈地逃跑避雨,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拄着一根竹杖,心定气闲地在林间漫步,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浑然不觉。提起苏轼,我的脑海中首先就浮现出这样一副画面。“一代苏长公,四海名未已。投荒忘岁月,积毁高城垒。”我们从苏门弟子陈师道的诗句中就可以看出才高一世,名满朝野的苏轼一生中遭受过多少的毁谤和打击。他的一生都处在政治的暴风雨中,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居无定所,奔走四方。但他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王国维曾评价“东坡之词旷”(《人间词话》)。文如其人,一个没有旷达胸襟的人很难想像可以写出如此旷达的作品。中国历代都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但是在失意中还能写出如此大量名垂千古的旷达之作的,东坡是第一人。本文拟从苏轼的作品来分析苏轼面对逆境时超然自适、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也就是公元1037年1月8日生于四川眉山县的一个清寒的地主家庭。这年他的父亲苏洵28岁。苏洵是一位大器晚成的散文家,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闭门攻读,学业大进,然而他文运不佳,多次应试都遭失败,“遂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一面著书,一面课子。苏轼勤奋好学,成长于富有文化气氛的环境中,刚成年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三苏于宋英宗一朝名噪京师。到英宗病死,宋神宗登位,政局发生了改变。北宋中期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为了富国强兵,新皇帝神宗赵顼很想有所作为,他擢用有志改革的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理所当然地被新旧两派视为异己,无论哪派当权,处于政治夹缝中的苏轼总是被打击的对象,一贬再贬。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性格中耿直刚毅的一面。虽然遭贬,在地方官任上的苏轼并没有三缄其口,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在作品中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吴中田妇叹》中他写道:“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对当时赋税沉重,谷贱伤农的现象进行了批判。苏轼的这类诗中最典型的是《山村》:“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直言无讳地指斥政治弊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