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000字。
大禹资料
邳州第一中学 杨光
1大禹陵
大禹作为中国第一王朝的创建者,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圣王”。相传4000多年前,神州大地水洋洋而不息,大禹受命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与百姓历尽艰辛,终于治平了洪水之患。后来,“禹东巡狩于会稽而崩”。禹陵为大禹 之葬地,以山为陵。
大禹陵区位于绍兴稽山门外,距城3公里。大禹陵本身是个庞大的建筑群,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高低错落,各抱地势,气势宏伟,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年间,即被钦定为全国该祭36王陵之一,明嘉靖考定墓址,由绍兴知府南大吉立碑,并书刻“大禹陵”三字于其上,覆以亭。碑高4.05米,宽1.9米,曾在1956年被大台风折成两截,后围接。禹陵右侧有一个八角重檐石亭,上刻“咸若古亭”四字,俗称鼓乐亭,传为祀禹奏乐之所。亭旁有近年新建的“碑廊”,内立秦始皇东巡会稽时命丞相李斯撰写的《会稽刻石》等珍贵碑碣多通。由此循石级而下,便是“菲饮泉亭”和菲饮泉,宋王十朋有“一水清涵节俭风”之句歌颂大禹的洁行俭风。亭下有“宰牲房”,系昔时祀禹宰牲之地。禹祠为姒氏宗祠,位于大禹陵南侧,始建于夏少康之时。
1995年4月20日, 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代表和海外来宾1000多人举行隆重的公祭大禹典礼,发扬光大大禹精神。时隔20余日,江泽民主席来此谒陵,回京后专门为新建成不久的大禹陵牌坊题“大禹陵”三字。大禹陵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继位。太康是个纨绔子弟,整天在外游玩打猎,数月不归。后弈乘机入侵,太康被驱逐,丢了江山,流亡而卒。他的母亲和五个兄弟在洛水之北没能等到他的归来,作了《五子之歌》(注2)。之后,太康之弟仲康被立为王,仲康之后是其子相继位。相之后是其子少康继位。少康励精图治,使岌岌可危的夏王朝起死回生。为了使祖先大禹一年两次的祭祀不至中断,少康封庶子无余(yu)为越王,世世代代在会稽禹陵奉祭大禹。因此,第六世祖越王无余就成为会稽禹陵第一个为大禹守陵的人。
大禹的其它后裔经历代演变,不断分封改姓,比如夏、禹、鲍、楼等皆出自姒姓。但是,只为了守陵祭祀一个目的而存留到今天的禹陵姒姓这一支不迁居、不改姓。他们一守就是四千年,创造了一首英雄家族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诗。虽然历尽千难万劫,即使濒临灭族,但是仍然至始至终、不离不弃。比如在十四世纪的元末,发生在绍兴地区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使禹陵村哀鸿遍野,姒姓人几乎遭灭族之灾。只有一户人家由于避居在会稽深山里,才幸免于难。那就是第一百二十二世祖姒权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姒炯和姒烜(xuan)。姒权在厄运中守陵之志不移,告诫子孙:“自后守陵之裔,虽遭贫困,毋再星散,必须聚居左近,陪护陵祠,恭承先志。”
2 大禹传子
4000多年前,在我国黄河中游的许多氏族、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 “华夏部落联盟”。有一位名鲧(gun,滚)号若阳的人,是黄帝族后裔,为夏部落酋长,被封在崇(今河南登封崇山附近),为崇伯,赐姓姒。鲧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他生性耿直,为人有些恃才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