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00字。
作文开头的形与质(《语文学习》2006年第10期)
浙江湖州中学 夏云陶 王湘萍
一个好的作文开头被称作“凤头”,它的语言技艺应该给人鲜明的感受,它的某些话应该表明对话题的某种看法,也就是开门见山。事实上我们追求技艺时常常会忽视了它应为下文张本的作用;言辞与观点俱佳时却忽视了它与全文的和谐。
为了更好说明并解决以上的问题,仅以“感动”为话题,谈一些看法。
一, 运用技巧要做到语言准确
有些文章开头运用多种修辞,很有文采,使读者初看不禁拍叫
绝,但仔细一想,这种句子竟然全是病句。请看文段①:
①感动是白茫茫的雪地里一株傲然挺立、暗香浮动的红梅,感动是浓密的丛林中汩汩流淌的一泓清泉,感动是无边暗夜里那一轮如钩的月亮,感动是滂沱大雨后天边出现的那道七彩的“虹桥”。
这个段落选用了很多优美的意象,可能推测作者的思路应该是这样的:红梅、清泉、月亮、彩虹,能带给读者独特的情感体验,会引发某种“感动”。作者借排比增强语势,借暗喻将抽象的话题变作具体的事物,以求生动。可是,从逻辑上说“感动”不可能像其中任何一种事物。因此,这是个病句。修改如下:
看到白茫茫的雪地里一株傲然挺立、暗香浮动的红梅,我会感动;看到浓密的丛林中汩汩流淌的一泓清泉,我会感动;看到无边暗夜里那一轮如钩的月亮,我会感动;看到滂沱大雨后天边出现的那道七彩的“虹桥”,我会感动。
放弃了原段中比喻这一手法,语言表达就会合理了。所以,作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语言的规范性。比如无用比喻时,就应该抓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有时喻体与本体间的关系并一不是一目了然的,如果我们将句子进行一定的延展,使内核变充实。那么话题与喻体之间关系就会变得明朗起来,如文段②:
②感动如同一粒小小的细沙,在滑进美丽的蚌壳之后,幻化成了旷世的珍珠;感动是一棵幼小的树苗,在光颓的丘陵艰难地成长,于时变成了鸟儿欢鸣的舞台;感动是一流叮咚的清泉,在寂静的山间蜿蜒地流淌,带给自然美丽芬芳。
这个段落将“感动”比作了“细沙”、“树苗”、“清泉”,粗看时好像和前面段落犯了同样的错误,实际上,它是有逻辑性的。因为感动可以是一种极为细致的情愫,所以“细微”就成了它和三个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明白了这一点,“感动”和延展而来的比喻的关系也就是不那么费解了;细微的感动发展下去可以变为美好的稳定的情操(幻化成了旷世的珍珠),可以成为精彩激越的心灵世界(变成了鸟儿欢鸣的舞台),可以化作流芳的美德(带给自然美丽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