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鉴赏10篇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中其他文字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12/13 7:45:36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2000字。
1、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可见“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诗以提问的形式起句,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却故意笔锋一晃 ,“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自得而矜持的神态 ,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 ,造成悬念 ,以引起人们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是山居心境的写照,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自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第二联“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也是对“何意栖碧山”的回答。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碧山”之中这种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 ”,实非“人间”所能比!那么“人间”究竟怎样呢?诗人没有说,然而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 ,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 。可见,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多少伤和恨!所以,要说这首诗所抒写的并非是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恐怕未必贴切。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的确有一种“寓庄于谐”的风格 ,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就是这么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只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对此,明代李东阳曾评论说 :“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平生酷爱旅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足迹遍布中原内外。“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赠友人》三首其二)这是他笃信并始终奉行的交友道,因而他和朋友们的友谊就显得分外真挚、浓厚、热烈。
    开元十四年(726)春 ,二十六岁的李白曾“船下广陵去”(《夜下征虏亭》),并滞留了数月。这年冬天,他离开扬州,到北方的汝海游玩(今河南临汝县一带)。之后在到达襄阳时,结交了盛唐诗人孟浩然,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开元十六年春天,李白离开安陆之家东游江夏(今湖北武汉市 ),再次与孟浩然相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就是两位大诗人第二次相遇和离别的见证,由这个富有动态感的诗篇,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深厚的友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