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00字。“三招”过后尽开颜——浅谈古诗鉴赏与鉴赏能力的培养
张顺成
有人说,中国是诗的国度。在悠久深厚的华夏文明润泽下,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学会鉴赏古诗是步入古典文学殿堂门槛的第一步,诗歌教学是帮助学生走好“第一步”。
一、第一招:“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借王国维的“三种境界”之一来描述对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第二单元的古典诗歌教学。用这种境界来概括我们面对该书的古典诗歌的精神状态是很恰当的,因为开卷便是“诗骚”,不知究竟该如何下手。此时,千万不可茫然失措,不妨结合学生实际和本单元编排特点给学生理个头绪——粗线条地勾勒出“诗经”到“宋词”的诗歌发展小史。
诗经→楚辞→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建安“三曹”诗→田园诗→唐诗古体诗近体诗→宋词
现将课本注释整理出来以说明这个“线索”。
中国诗歌有两大传统:“诗经”传统和“楚辞”传统,两者并称“诗骚”或“风骚”(《国风》《离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期(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前6世纪)五百余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最初时称《诗》,汉代儒家奉为经典,从而称《诗经》。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即人称“诗经六义”,形式上多以四言为主。它广泛地反映了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描写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表达人们在劳动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浓郁的人民性和现实精神,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本单元选编了《卫风·氓》、《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它抒写理想、志向,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带有鲜明楚文化特点的艺术手段和抒情风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汉武帝时,设置乐府,即掌管音乐的官府。汉乐府一项有价值的工作,就是采集民歌。可见,来自民间的乐府民歌,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本单元选编《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典范;《孔雀东南飞》与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双绝”,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汉末建安时期,建安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的巨大变化。当时代表诗人是“三曹”和“七子”(建安七子)。因为他们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所以他们的人生道路和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他们借鉴乐府民歌,并自成体系。诗歌不仅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而且具有了“慷慨悲凉”的独特艺术风格。他们开创了“建安风骨”的诗歌艺术风格,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本单元选编了曹操的《短歌行》。
此间,文人向乐府诗学习,五言诗歌兴起到高峰《古诗十九首》,内容上反映了文人苦闷彷徨的精神状态,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评曰“天衣无缝,一字千金”。选编了《迢迢牵牛星》。
魏晋时期,两汉经济崩溃,人们思想变革,就像当时的社会形态和思想意识一样,人们越来越注重形式,由此带来文学自身意识的觉醒,文学观念日已明晰,后来出现一种讲求艺术形式的风气。西晋的 “太康体”就是这样一个诗歌流派。其代表时认时称“三张”,即张载、张协、张言三兄弟。东晋时期出现了一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歌,被称为“玄言诗”。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是孙绰和许询。然而在玄言诗中又酝酿着一种新的重要的东西,就是山水诗的萌芽。直至陶渊明,山水田园诗有了富有情趣的